傍晚華燈初上,忙碌一天的人也是紛紛返回家中,享受這每一天的休息時間。
當然夜晚的來臨也不只是與休息有關,尤其是這場令人曙目的和談各方,根本沒有資格在這個時間休息。他們紛紛利用上這個談判的間歇時間,開始對之前談判中出現的各種狀況進行調整。
在奧匈大使館內,奧匈和談觀察代表加文·弗雷迪大使帶著一臉的陰沉返回了大使館。
“和談進行的怎么樣?”
使館參贊馮恩·史帕克關心的問起了這場和談的進程。
“糟糕透了,一群惡狗爭強一個骨頭。”
弗雷迪大使帶著一股惡意,說著今天和談的情況。
這場在羅馬的和談,在他看來真是糟透了。
這場和談對奧匈非常重要,但是他們卻沒辦法對此進行過多的干預。按照外交大臣兼部長會議主席古斯塔夫·卡爾諾基伯爵的話來說,這場戰爭關系到奧匈在巴爾干的利益,但是帝國對此卻需要考慮盟友問題,而在施加影響力上束手束腳,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了。
而照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還是奧匈對奧斯曼實力估算出現了巨大偏差。
其實不止是奧匈,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歐洲各國普遍的看法是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雖然奧斯曼實力在不斷削弱,但是意大利人也不算強,奧斯曼人還占據主場優勢,那么這場戰爭有的打。
不過戰爭過程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奧斯曼人被打的潰不成軍,要不是各國施加影響,現在伊斯坦布爾都要被占領了。
這樣的情況就讓在巴爾干有著巨大利益的奧匈非常的尷尬。眼睜睜看著意大利與保加利亞奪取了大片的領土,而自己只能將代管的塞黑地區變為直轄,怎么看都是自己虧了。
更加讓人難受的是,意大利還是自己盟友,根本不可能做出某些授人以柄的舉動。
其實尷尬的不止奧匈一家,與奧匈在巴爾干一樣有利益的俄國同樣非常尷尬。作為在巴爾干地區聲名赫赫的俄國,在這場戰爭的處境就不多說了,能夠做出支援奧斯曼人軍火這種瘋狂的舉動,就能看出俄國急躁的內心。幸好聯軍沒有打下伊斯坦布爾,要不然誰也不知道俄國人是不是會發瘋,說不定總動員這種瘋狂的舉動都會有。
對于俄國人的舉動,弗雷迪大使并不關心。不過雖然他不關心,但是擋不住有人來拜訪。這不,在弗雷迪大使回來沒過多久,就有使館人員來報,說俄國大使亞歷山大·托卡耶夫來訪。
聽到這位俄國大使來訪,弗雷迪不用想也知道對方的來意。
雖然俄國與奧匈在巴爾干是競爭對手,但是在可能威脅到他們共同利益的時候,兩方聯手也不足為奇。而且這也是有先例的,在近十年前的塞保戰爭中,奧匈就曾經對獲勝的保加利亞人發出警告,要求對方停止與塞爾維亞作戰,不然奧匈將為此出兵。
既然兩國有著如此默契的對抗與合作,那么沒有理由在這場和談上他們就不用了。
所以面對來訪的俄國大使,弗雷迪很自然的邀請對方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