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漸亮了起來,又過去了一天。豐縣的時局越發的亂了,百姓家中的糧食越吃越少,即便是軍中的口糧也已經縮減了不止一次。
蕭何悄摸的來到了縣衙,縣衙的大堂中劉邦已經等了他許久。
“你可知我喚你來所為何事。”
劉邦看著面前的蕭何,沉吟了片刻后率先開口問道。
“沛公請說?”蕭何雙眼一亮,心有已經有了幾分明悟。
“已經發生的事情咱們便不提了,豐縣如今的局勢你應該也清楚。要不了多久即便秦軍不來攻,咱們自己也會崩潰的,如今我只求一個活下去的辦法。”劉邦緩了緩語氣,說道。
劉邦沒有提及蕭何算計自己的事情,反而大度的像蕭何求計。劉邦這個人的本事便是大局觀和領導才能,如果說他手下的能臣猛將是油鹽醬醋,那劉邦便是一瓢水。這一道菜里不管是那樣東西放多了,這一瓢水都可以將他中和。
偏偏蕭何也是一個聰明人,或者說是一個求穩的人。項羽起先造反的時候,蕭何使計將劉邦推到前臺的時候便是為自己留了一條退路。若不是周勃的原因,蕭何恐怕早就有了投降的心思。周勃的投降打亂了蕭何的計劃,李辰這邊一定是知道了蕭何才是幕后推手,所以蕭何對于投秦有了一定的遲疑。
至于投楚蕭何更是想都沒想過,一來她蕭何可以在任何人之下,但唯獨不能在張良之下。二來在蕭何看來,楚軍也是秋后的螞蚱長不了。如今蕭何在看出這次的造反太倉促了,或者說是張良的臨死反撲。從張良的角度來看,拖的越久他們便越沒有機會,所以他必須要反。張良項羽代表的是六國的貴族階級,他們和秦有著不可調節的矛盾。而蕭何劉邦代表的是小富甚至平民階層,說起來他們和秦并沒有什么生死之仇,造反也只是想要博一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出路。
“沛公,造反是什么罪咱們心中都清楚,按理說你我決然逃不過一個死字。這大過只有大功才能相抵,若說大功倒還是真有一樁。”
蕭何說的大功,自然就是鐘離昧和張良帶領的三萬大軍。他們這些人都是在秦軍之中掛了號的,想要脫的一死那就只能找替罪羊將功補過。而且這個替罪羊的分量還一定要大,毫無疑問作為項羽集團的二號人物張良自然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干了。”
“今晚蕭大人可敢和我一起夜探秦營。”劉邦問道。
蕭何先是一怔,隨后說道:“沛公都敢,蕭何自然舍命陪君子。”
要說劉邦這個人還真是果斷,或者說他早就權衡了利弊。要知道他入秦營可真就是肉包子打狗,一旦李辰起了殺念他絕對就是有去無回。可偏偏劉邦是一個利益至上者,他相信項羽的三萬大軍加上韓信和鐘離昧的人頭可以換的了自己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