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出言安慰咸宜公主。
咸宜公主無奈地說道:“李令公,現在局勢一片混亂,本宮只能信任你了。”
李林甫一臉苦惱之色,硬著頭皮道:“臣自當效犬馬之勞。”
……
……
李林甫絕對不是傻子。
眼見現在的壽王根本就是個空架子,咸宜公主看起來有能力但沒有實際權力在手,他開始問自己要不要見風使舵?
心里猶豫不決,李林甫干脆到宮門處查看情況,順帶用自己人前去城里打聽情況。
很快情報如雪花片般飛來,一條消息比一條消息更為惡劣。
牛仙客逃出宮門后,馬上找到忠王李亨,聯合幾名宿將控制了左右金吾衛和左右武衛人馬,準備起兵逼宮。
而新任監國李瑁派出去接收諸衛兵馬的使者,基本都遇挫,要么被當場誅殺,要么送去號令也沒人遵從,現在洛陽城內一片肅殺,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沒人能看清楚形勢,很多人都處于觀望狀態。
“李令公,情勢不妙,不行的話……就去向忠王表示臣服吧……陛下不知所蹤,而忠王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圣祖,深得百官愛戴,將來必然是英明之主,跟著他總比跟著宮里那個嬰孩好啊。”
李林甫身邊的幕僚開始鼓動他“棄暗投明”。
李隆基飛升前所下命令,在普通人聽來再荒唐不過,什么讓剛出生不到一天的皇子當太子,然后讓庸碌無為的李瑁當監國,完全沒有作為李隆基第三子、在太子李瑛死后天然擁有繼位權的李亨當太子來得有說服力。
但問題是誰都知道李亨有能力,雖然平時看起來恭順賢良,但骨子里有一股雍容自在的氣度,朝中很多大臣包括前左相張九齡暗地里都推崇李亨。
大概李隆基也考慮到若是讓李亨當監國,回頭李亨要是自立為帝,可能會留下后患,所以干脆找個沒用的兒子出來當太子,他隨時可以拿回皇位。
當然也有可能李隆基這么做只不過是因為“仙示”是如此提醒的。
“跟了忠王,以后這朝中豈有我立足之地?”
李林甫跟李亨之間本來就有怨懟,之前李亨希望通過朝中老臣來助他當上太子,李林甫卻一直鼎力支持李瑁,雙方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何況這次是牛仙客力主請李亨來當皇儲,甚至有可能直接擁立李亨為帝,李林甫就算投靠過去也已經失去主動權。
“李令公,金吾衛的人馬殺來了,正往宮門這邊逼近!”
“有數千兵馬……”
大唐宮廷政變,普遍規模不大。
從玄武門之變,到后來李隆基的兩次政變,都是千把人的規模,這次出動了數千人逼宮,看起來已經是大陣仗。
“千牛衛聽我號令,馬上整頓兵馬,跟逆賊一戰!”
李林甫馬上下令。
“李令公,我等只聽監國號令,請拿出監國手令!”
千牛衛一班將領現在都看出宮里幾位根本就全無根基,與其跟來勢洶洶的李亨斗,還不如開門獻降。
這樣可以順利完成皇權交接,他們不用拼命,新皇登基或許還有擁立之功,就算沒有大功以后日子照樣過,比聽什么新監國和小太子的號令好太多。
“你們……你們也想造反嗎?”
李林甫很生氣。
幕僚提醒道:“李令公,大勢已去,還是開宮門迎接忠王入宮吧。”
李林甫卻態度堅決,大喝道:“陛下圣旨不可違背,我等必須死戰到底……趕緊派人通知監國,請監國下令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