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大人,大漢四百年至今,天下百姓以漢室子民自居。”
“此刻皇帝蒙難,應該保護皇帝來鄴城,天下誰不稱贊義舉?”
“擁戴了皇帝,就擁有了正統,民心所向。所到之處,倒履相迎……。”
要知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頭鹿有很多解釋,但最根本其實就是民心。
而在目前來看,當今皇帝就是這頭鹿。
如今這天下,還是炎漢的天下。
而爭霸天下最關鍵的是正統和大義。
歷史上沒有一個奸賊統一過天下,便是王莽這位得民心的丞相,篡位后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所以,如今雖然諸侯爭霸,互相攻伐,也要找順民意的理由。
但控制了皇帝后,就不需要找什么理由了,皇帝就是道德、民意的最高點。
當年楚漢相爭,劉邦就是因為出身不正統,不得不退出咸陽這座秦國帝都,并送給項羽。
也不得不被迫去當時很落后的蜀地。
而項羽后來殺了義帝,也就是當時天下共主楚懷王。
劉邦立刻抓住機會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號召天下所有人討伐項羽,果然天下諸侯群起響應。
項羽失去了大義,雖有霸王之力,最終也只能慘敗。
項羽不想會江東嗎?
他是沒臉回去。
沒臉是因為殺了楚地百姓的大王之后還敗成了狗,這才是沒臉的根本原因。
楚地百姓根本上是痛恨他不忠不義的。
這也看出正統和大義的重要性。
大廳中的人們陷入到了沉思。
袁譚一番訴說,表現出了他極有大局觀,還有自己的政治綱領,并且還十分完善。
可說鋒芒畢露。
這讓袁尚如刺在背,作為袁家另一個有野心的公子,他自然不能坐看自己處處落于人后。
于是袁尚起身,表示反對袁譚的提議,“父親大人,我袁家四世三公此刻在天下何等的聲威,以不需要皇帝……。”
“若是迎皇帝來鄴城,皇帝今天說一個這個,明天說一個那個,聽還是不聽?”
“反而束手束腳。”
“若是當年的項羽沒有擁立義帝的掣肘,早就能名正言順的平定天下,也不用殺義帝更進一步。”
人們更加陷入到了沉思。
迎接皇帝有迎接的好處,不迎接有不迎接的好處。
兩位公子的話都有道理。
袁紹面露難色,“諸位,你們的意見呢?”
話音一落。
田豐沮授郭圖等人,都是表態支持袁譚。
而許攸審配逢紀等人,都是表態支持袁尚。
五五開。
袁紹面色更難了,眉頭一皺,“稍后再議。”
眾人對視一眼,袁公就是這樣一個人,大事情上,從來不會立刻做決定。
真是穩得一批。
然袁譚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畢竟他作為穿越者,也只有他知道,歷史上袁紹就沒有去迎接漢獻帝。
歷史上沒有迎接,在初期是沒有阻礙袁家的發展勢頭,但后期的話……。
而那個迎接的人,也就是曹操,卻因此得到了爆發式的發展。
所以雖然袁紹輸給曹操有許多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是皇帝和朝廷帶來的好處,讓曹操逐漸積累起來足夠對抗袁紹的資本。
這些額外的好處袁家吞了他不香嗎?
另外,若是不迎接漢獻帝,貂蟬妹妹怎么辦?
再也看不到跳舞的貂蟬。
這是袁譚無法接受的。
既然他發誓要保護好妹妹,當然就近保護最好不過了。
可現在事情有些不受控制。
此刻想起貂蟬曾經對他說過的話語。
花有再開的那天。人,有重逢的時候嗎?
時間帶不走美妙的青春,它被珍藏于仲夏夜的詩篇。
袁譚的心漸漸堅定起來。
上一世好菜都讓豬拱了,是怎樣的無奈。
這一世自己點好菜,讓夢想完全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