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大吃一驚。這事情荀攸剛才怎么沒告訴他?突然之間,他對荀攸和袁譚,好感倍增。
逢紀趁熱打鐵,“將軍是朝廷官員,若背之,天下人會說將軍不忠不義……。”
徐晃一時間沉默。
逢紀走上前去,距離很近了,這才從懷里摸出來圣旨,“若不信時,可以看看這圣旨。這是三公子專門請來的詔書,加封將軍為關內侯。”
“關內侯!”
徐晃猛然起身。
封侯拜將,這等殊榮,誰能抵擋?
反正逢紀自問,他若在徐晃現在的位置上,他是不會拒絕的。
“這我知道了,天色已晚,這就命人帶先生去休息。”徐晃并沒有接這圣旨。
逢紀對于徐晃沒有表態,并不感到意外,畢竟這是一件關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肯定會好好考慮一下。
若是死乞白賴的繼續說下去,反而會引發反感,于是說道:“不必將軍費心,在下這就回去了,告辭。”
“來人,送先生出城。”
逢紀聽到徐晃肯派人送自己,徹底放松下來,笑道:
“不必了,洛陽城殘破,到處都是缺口,守關把路的白波軍,盡皆烏合之眾。施一些錢財,隨便進出。將軍用人送我,反而容易傳到楊奉耳朵里。”
他這番話,一方面是為徐晃著想,一方面也是提點出楊奉并不是一個值得追隨的人。
少頃。
逢紀出去后,問親兵:“徐將軍可是帶著家眷?”
“沒有,將軍的家眷都在河東。”親兵道。
逢紀因此并沒有走,他覺察出徐晃那里還有人。
想看看是誰,就藏了起來。
隨著逢紀離去。
荀攸重新回到了前堂。
徐晃負手而立,道:“荀攸先生,你可聽到逢紀先生所言?”
荀攸微微一笑,“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作為一位領軍打仗的將領,最怕的就是跟錯了人。”
“不但自己一世英名淪喪,子孫后代也跟著遭殃。”
“如今天下形勢瞬息萬變,家破人亡著比比皆是。”
“若將軍只是在意眼前的馬上封猴,我也不再多說。”
荀攸并未貶低逢紀或者是袁家三公子,反而是為徐晃闡明一個一般人看不透的道理。
徐晃立刻正色起來,拱手一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徐晃以有所決,這就率領部眾,投奔大公子。”
荀攸并未露出喜悅之色,摸了摸胡子,忽然道:“將軍何不殺了楊奉,將軍動手時,那楊奉必定不加防備。帶此大功,豈不美哉?”
徐晃眉頭一皺,淡淡道:“我非呂布也。”
荀攸鞠躬一禮,“將軍真乃忠義之士。”
其實若是徐晃答應的話,荀攸反而會輕視他,還要囑咐袁譚不可委以重任。
一會后。
徐晃親自為荀攸送行。
他的內心充滿了感慨,沒想與袁家拼死作戰,最終竟然又加入到了袁家的陣營當中。
然而,就如荀攸所說,天下人絕不會唾罵他不忠不義,反倒會夸贊他棄暗投明。
這也是他選擇投效袁譚的原因。
同時,這也是好名聲帶來的好效果。
若袁家、袁譚的名聲還不如楊奉,徐晃會投誠嗎?恐怕早就把荀攸抓起來了。
所以,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名聲不好的人統一過天下。
“將軍。”
還是剛才那個親兵。
“什么事?”
徐晃止步。
親兵小聲道:“將軍,您之前離開的那個親戚,并沒有走,而是在門外暗處鬼鬼祟祟探頭探腦。”
親兵不禁偷看荀攸,顯然,這兩個親戚肯定有大仇,跑到他們將軍這里的意圖就不言而喻了。
徐晃看向荀攸,畢竟他是要投奔袁家的,而逢紀是袁公的謀士,他不方便對付。
荀攸聞弦知雅意,解難道:“徐將軍不必操心這事情了,收拾一下連夜動身吧。外面那位親戚,我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