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有皇太子,大王要有王世子。
其重要性,有時候還在帝王之上。
畢竟有一個好的老皇帝不如有一個好的繼承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如果老皇帝的繼承人是真正打下來這天下的那個王者,就更加好的不得了了。
人選已經呼之欲出。
“嗯……。”袁紹在眾人期盼渴望的目光注視下嗯了半天。
群臣伸長脖子,望眼欲穿。
“我自有打算。”袁紹最終淡淡道。
眾人差點閃了腰,一時間幾家歡喜幾家愁。
田豐和沮授急忙去偷看荀攸等人,發現依舊神情鄭重不見有任何波動,真是太沉得住氣了,這樣的人都是可怕的。
神策府旗下,謀士如云,猛將如林,忠心耿耿,丞相直到如今,都未能哪怕在中層圈子里成功安插眼線,就別說核心圈了。
袁紹的心思基本是大白于天下了。
多年以來,袁紹只喜歡小兒子,說來也不意外。
歷朝歷代都有這事情,也不是獨一份。
然袁家長子袁譚,威震天下,可不是歷朝那些被廢黜的人能夠相提并論的。
田豐和沮授頭頂有些冒汗。
這消息,怕是不出半個月,就能夠橫跨萬里之路,來到大公子面前。
大公子一怒,伏尸百萬。
他們二個人作為核心軍師,計算過,如果大公子造反,恐怕一個月之內,中原地區就會全部改旗易幟,包括雍涼地區,荊州地區。
但他們知道大公子是不會造反的,因為沒有說誰是王世子,也就沒有任何的理由。強行忤逆的話,就是暴君,桀紂,無論多么忠心的下屬,心態都會改變的。
百姓也不會堅定支持一個不孝忤逆的人。
打天下,其實打的是人心。
還有就是,立刻就是眾矢之的,孫策、劉備這些諸侯,都會群起而攻之。各地士族也會揭竿而起,維護倫常。
然而,如果老皇帝死了的話,那理由就一大堆了。就算活著就禪讓,正當的理由也是一大堆,比如被其他兒子控制住了。
所以,老皇帝一定是打算先不立世子,慢慢削弱自己最厲害的兒子,為其他兒子登基鋪平道路。
袁尚激動,他大哥為王世子的話,恐怕現在就說出來了吧。
荀攸這些袁譚的人對視一眼,神策軍的戰斗力占整個袁軍的一半以上,大公子麾下產業的錢糧收入,是袁家的十倍。大公子的民心,大公子的聯姻。
丞相的盛文德武出自何處,就算三歲小孩都知道。
也就是說,袁紹的力量無法像劉邦、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一樣,是震懾不了袁譚的。
只要公開繼承人是誰,而不是袁譚,就有足夠的理由清君側,并取得百姓的支持。
他們也沒有什么好慌的。
袁紹也不慌,他有很長的時間來為繼承人布局,并以君王的地位占盡優勢。有了決斷后,整個人的精氣神完全和以前不一樣了。豪情壯志,王者之氣,相信登上王位后,更加收攏士族之心,為未來稱帝奠定基礎。
……
公元202年,七月,袁紹稱王。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故鄉極其四周十郡之地為封國。
國號為‘唐’,稱為唐王袁紹。
‘唐’的國號,來源于唐堯。
公元前2168年,繼承帝嚳皇位的青陽二世即帝摯,帝堯異母兄,帝嚳庶長子。因執政不善而降旨禪位于堯,帝堯改國號為‘唐’,當年為帝堯元年,建立了古唐朝。
古唐的建立,也宣告了炎黃時代的結束,開啟了堯舜禹湯的時代。
顯然,袁紹用這個國號,是有用意的。
隨后建宗廟,拜祖先,立社稷。從此脫離人臣范疇,成為人君。
加九錫,用龍攆,帶王冕,規制等同漢朝皇帝。
稱王后的袁紹,大封自己的國內百官。
審配為尚書令,逢紀為尚書仆射,許攸為中尉奉常。
楊彪為相國、田豐為大理,沮授為御史大夫,王朗為御史中丞,司馬懿為大司農,高干為衛尉、王脩為汝南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