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現在是天下一等顯赫。
袁紹是家主。
而袁譚作為袁家宗祠正統名分的長公子,袁紹能夠稱王威震天,全靠這位擎天柱。
稱王這么大的事情,不讓家族嫡長回去。可以看出,袁紹稱王后已經開始表明一些以前隱藏的心跡了。
袁譚未來繼承大位的可能性變的若有若無。
成為一個邊緣人,登基的可能就根本是零。
趙云、張遼、徐晃這些大將對于唐王的安排十分憤怒,但在這個講究忠孝的年代,也不敢吭,也不好說。
謀士們在這方面的考慮,肯定比將領們多得多。
既然唐王已經開始表露心跡了,那么神策府也要開始對未來展開新的規劃。
首先就是要想方設法回去,這是一種姿態。
無形中就能讓所有追隨的人知道,他們沒有跟錯人,袁譚會帶領他們走向最終的勝利。
反之,若是不會去,無形中就是認命了,誰愿意追隨一個沒有未來的主子,人心肯定散了。
再凝聚起來根本是不可能的。
……
袁譚五根手指依次敲擊著光滑的案幾,“怎么著,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但未來爭位的時候又如何呢?都敞開了說,言者無罪。”
袁紹傳為給袁譚的可能性很小,未來必有一場內戰。
該怎么打,現在就要謀劃總方針。
趙云他們的目光匯聚在三位軍師身上。
賈詡神情凝重,好像還未有所得。
郭嘉在政治斗爭方面不是一流的。
諸葛亮搖了搖扇子,站了起來,“大公子何不布局荊州。未來并吞江東,荊南,漢中,蜀地這些地方。待未來有變,提兵入長安,出宛入洛陽,經合肥聯溫侯,三路入國都,大事可定。”
眾人對視一眼,也就是說,若是有那么一天,袁紹把大位傳給三公子,就這么干。
中原其實也是袁譚打下來的,中原各地支持的官員比京城和北地多得多。
郭嘉感到計劃很不錯,執掌半壁江山,爭奪帝位。但總感到還是不妥,這樣的話,二度消耗國力,與大公子的理念有些出入。
袁譚撓了撓額頭,照這樣的話,他就成歷史上的劉備了,當然成功率要高很多,“文和,你有何看法?”
賈詡有問必答,“孔明軍師的規劃還是很好的,不過也有一定的缺陷。”
諸葛亮羽扇急搖兩下,道:“那您老給說說。”
老賈詡拈著胡子,“大公子攻下江東,唐王肯定收入囊中,又讓大公子去進攻蜀地,又收入囊中。打來打去,就只是這荊州一地在大公子的實際掌控中。”
“不如決策中樞。大公子要在國都布局,”
諸葛亮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些,皺眉道:“就怕到時候,唐王奪兵權,我為魚肉人為刀俎。”
天家歷朝歷代登基換位的時候,歷來沒有任何感情可言,父子、兄弟血流成河比比皆是。只要有威脅的人,無論忠心與否,都會被提前拿下,更何況極具威脅的人。
賈詡正色道:“以大公子的威望,唐王是不敢公然調兵動手的,所以那時候京城的兵力可以預見不會太多。鄴都百萬人口,藏兵一二萬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個意圖在于布局秘密部隊,最后時刻發動兵變。
諸葛亮道:“就怕那時候,四周勤王之師,幾十萬眾,我方如何抵擋?”
賈詡呵呵一笑,“以大公子的威望,只要坐上那兒位置的一刻,天下無人不服。幾十萬外兵,也只是紙老虎爾。”
這個規劃就和諸葛亮的南轅北轍了,不過最后還是要刀兵相見決出勝負,成功率也是很高。
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內耗。
眾人頓時感到還是賈詡老辣。
其實諸葛亮的規劃也很不錯,最是穩妥,堂堂正正排兵布陣的打。但唐王也只要堂堂正正將打下來的領地收入囊中,此策不攻自破。
諸葛亮善于陽謀,又剛剛出山,沒有經歷幾十年斗爭后的老辣,也是可以理解的。
賈詡最善于陰謀,暗地里捅刀子。
而袁譚必須要回去,不單單是打破內部斗爭的敵方謀劃,還會很大程度的提振本方士氣,安撫依附者的人心。
“那么,以什么理由回去呢?”諸葛亮問道,這是眼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