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如果不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必須得闖關東,才導致了東北有那么多人。不然的話,真以為有人愿意在那里生活?
那是被逼得沒辦法,都逃命了。
等到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以后,天下太平,再看看東北的人口流失。年輕一輩的、有追求的全都跑了。
除了政策原因之外,不得不說與環境有關系。很多東北人不喜歡在東北呆,冬天太冷,做什么都不方便。
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大明國內到處都缺人,沒必要跑東北去賺錢。在內地很安全,賺得也不少,為什么要到邊疆去?
我又不是去當兵保衛邊疆的。
所以就沒人愿意去遼東。而這些遼東的商人自然就盯上了一群人。除了蒙古和女真奴隸之外,遼東商人還盯上了朝鮮人。
經過這么多長時間的發展和壯大,遼東商人也明白了另外一件事情,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是奴役的好,給錢雇傭有的時候效率更高。
所以遼東商人很積極的對朝鮮進行瘋狂的掠奪,在經濟層面掠奪朝鮮的各種物資,在人力方面搶朝鮮的人。
來來來,這些朝鮮人到了遼東之后,可以說就能無縫銜接。
朝鮮讀書人的漢字寫得很好,古詩詞也很好,拿過來就能用,只需要簡單的培訓一下就可以。
朝鮮的百姓也都會說大明話,到了遼東就能上工,簡直就是完美的存在。
這都是朝鮮國王擔心的事情,再這么下去,朝鮮國將不國。
上一次來的時候,朝鮮國王就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被朱由校直接懟回去了。
朱由校給了他另外一個計劃,我們去打倭國,大家一起去掠奪倭國。到了那個時候,你不但能夠得到好處,還能夠彌補之前的損失。
但是想的挺好,朝鮮國王不敢相信。這一次他都沒有親自來,只派了兒子過來,希望能夠好好談一談。上一次他自個兒沒敢拒絕,這一次希望兒子能拒絕。
在這件事情上,朱由校只能說,朝鮮國王想的太多了,沒有人能夠拒絕大明。
劉賢看了一眼李溰,見他的態度似乎有點堅決,就瞇起了眼睛看著他說道:“那這次打倭國你們不想參加了?”
“如果這樣,那也好,咱們就沒什么好談的了。我回去稟報陛下。”
李溰臉就黑了。
怎么可能不想參與?
朝鮮國內的問題一大堆,如果不解決的話,就快國將不國了。可是打倭國的確是一個機會,他們想要的就是參與這件事情,并且能夠拿到一些好處。
而大明的態度是讓朝鮮參與這件事情,但是朝鮮得先付出,然后才能拿到你好處。
而且這個個好處多少的事情,得到時候再說。
李溰對這個自然不滿意,可是試探了一下才發現,沒辦法。
無論是大明的皇帝,還是眼前的這個劉賢,他們都是這種態度。這就讓人很無奈了。
李溰說道:“朝鮮沒有那么多糧食,但是其他方面還是可以輔助大明的。糧食方面我們可以出一些,我們會自己采買了之后,給大明的軍隊送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