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問題從岳峰嘴里問出來了,肯定不會是無的放矢,難道還有更好的選擇?
三個學員都思考起來。
一分鐘之后,薛凱先說道:“要不然多做幾個窩子輪流試試?”
岳峰聽完沒表態,目光看過剩下的王振跟王小民。
王振也點點頭:“梅花樁,做上幾個窩子輪流釣,中魚的概率肯定會更高!”
岳峰還是沒說話,繼續看向一直沒表態的王小民。
王小民皺眉說道:“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做窩子,但是不會在近點做窩,
正釣的窩點,或者略微往前一點的位置適當做一點就行,數量不用多,主要作用是防止比賽中魚情變化,魚下底了沒有窩子失去先機!
等扎蛤蟆魚口慢下來,就改成釣飛鉛在窩點周圍試試,抓二次下擺的離底接口!
魚暫時不舒服,并沒有太嚴重的問題,味型調整之后,說不定窩子里離底的魚也吃餌了呢!”
岳峰聽完之后點點頭:“小民的思維比較成熟,王振跟薛凱,你們覺得魚離底的情況下,做窩子用處大嗎?
無論是比賽,還是黑坑,都要用動態的思維看待整場比賽!魚不舒服離底了,可能是因為水溫,也可能是因為氣壓略低,兩點不吃餌,說不定三點就開口了呢!
這種情況,在現實里很常見!
思維上要有這方面的意識,活學活用,不要生搬硬套,能理解嗎?”
“嗯,聽懂了!”
“我也懂了!”
“繼續看,看看你們然哥會怎么做!”岳峰點點頭,繼續看比賽。
場上的趙然,在理順上魚節奏之后,幾乎端著桿子將近點的位置連續都扎了一遍,
近點的魚不會太多,釣了五條魚沒口之后,果然在正常釣位又補了窩子,按照小民的思路飛鉛釣了起來。
魚口不快,但是每隔幾分鐘,也能在窩子周圍釣一條,就這么慢慢吞吞的增長著魚獲。
相比之下,隔壁魚獵人的隊員表現就有些沒有章法了,明明窩子里到底沒口,但是他除了隔一會兒提竿之前挑逗一下之外,并沒有任何有效的應對,耐性十足的搓著餌料糗魚,對整體的魚情判斷非常迷茫。
半個小時的比賽,第一節很快就結束了,臨近上臺前,岳峰叮囑了薛凱一句:“薛凱,想通了上去該怎么釣了嗎?”
薛凱答:“隔一會兒補點窩料提前經營著窩子,然后按照然哥現在的釣法繼續釣著唄,魚情如果發生變化,再進行應變!”
“對!就按照這個思路!找準中魚的節奏,再注意你說的這兩點,基本就沒有大問題了!
慢魚其實更考驗釣手的技術,生口快魚誰都會釣!準備下,該你上場了!放松點,別緊張!”
“嗯!”薛凱重重點頭,隨后聽到裁判員說換人之后,步伐沉穩的上了臺。
交接的時候,趙然生怕薛凱再緊張,又事無巨細的叮囑了他一通,大致細節跟臺下岳峰提到的幾乎完全一致。
接下來第二節的比賽很長一段時間,薛凱上場之后很徹底的執行著岳峰跟趙然的思路,在前面二十分鐘,陸續釣了七條魚,比隔壁挑戰的釣手多了五條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