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個奇人在看過嬰兒之后,就說這孩子與道家有緣,道士還給取了李緣道這個名字,說在二十九歲時是李緣道道緣最為福厚之時,結果卻不收徒,你說做父母的失不失落?
更失落的是,這位奇人只在村里待了幾天,又收羅了些錢糧,然后帶著糧食和糧肉票飄然而去,一代奇人竟然沒在村里落腳生根。
巧的是,李緣道干了好幾年的程序猿,習慣了加班加點,但卻在三十歲的時候,升任公司技術部門總監之后,在沒加班的情況下,眼睛一閉一睜,莫名其妙的來到這個世界,成了一個喪失記憶的七八歲小童,而且還是附近百姓都不知道他身份的小童。
俗稱黑戶。
作為黑戶,李緣道很有自覺性,一直游離在縣城之外,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但是人活著得吃飯,一個失去記憶的七八歲小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這封建時代,給他活下去的機會并不多。
在封建時代,人為了活下去,有時候手段其實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活著,所以李緣道仰仗自己欺騙性的年紀偷過往行人,然后再找附近人家換些吃的。
通常來說,出家人比尋常人寬容,所以李緣道將目標放在了從玄武山上下來采買的出家人身上,不管和尚還是道士,一律通吃。
事實也如此,偷竊被人抓住,被偷的和尚和道士一般只是要回錢財,踹他兩腳便算了事,若遇見和善些的道長和僧侶,會給他一點銀子或者糧食,倒也沒人拉他去見官。
靠偷竊,李緣道過得還算不錯,不僅沒餓著肚子,兩個多月還掙下了三兩銀子。
懷揣三兩銀子,在李緣道看來,自己應該屬于薄有資產的人,按照他看過最多的唐朝來算,三兩銀子哪怕在貞觀朝也可以算一筆巨款了。
這個莫名其妙的云國,難道還能有大唐貞觀年間富庶?
剛到云國的他,不信。
錢財不算少,李緣道打算再掙一筆就離開這個叫貧縣的地方,作為一個不知道自己身份的人,留在本地風險委實太大。
雖說他身上破破爛爛的衣服質地不差,不像貧苦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在縣城周圍晃蕩兩個多月,卻從未聽說哪家的小公子丟了,倒是聽說不少富商、地主派人找家中的逃奴。
根據李緣道的猜測,他估計自己很有可能屬于高級伴讀書童之類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屬不屬于逃奴。
但不論哪種情況,說到底他還是一介奴才,李緣道可沒有做奴才的性格,若是被找到后,無論何種結果,對于李緣道來說都不是什么好結果。
離開貧縣是最好的選擇,憑借后世帶來的見識,在古代過上富足的生活應該問題不大。
李緣道的運氣不錯,最后這次“掙錢”,正好遇見了道虛真人,然后他就被道虛道長撿回了太玄觀,賜道號“玄應”,去官府造了冊,有了度牒,從黑戶變成了正兒八經的道士。
“十年了。”道虛道嘆了口氣,似乎在感嘆時光飛逝,輕輕撫摸著玄應的頭頂,“為師能傳授你的武學與道法你學會四成,剩下了六成,便需你自己去體悟,為師贈與你二百兩銀子,你下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