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壞了誰賠?
由于戰甲的昂貴,絕大多數人雖然擁有配裝資質,卻不可能擁有專屬戰甲,私人戰甲更少有——地球聯邦時刻處于戰爭狀態,要確保隨時能夠投入大規模作戰,軍隊日常還會以小規模主動出擊獵殺兇禽猛獸作為基本訓練內容,可即便如此,戰甲士數量在軍隊中的比例也不過百分之五,更不要說以和平安定為常態的星際國家了。
話說回來,聚居城市一旦遭遇獸潮侵襲,軍民齊上陣,更多使用且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武器,還是各類槍械,以及對比星際國家極為落后的機甲,被星際國家視作古董的大量裝甲車、坦克、火炮、火箭彈……而使用這些武器裝備,并不需要配裝戰甲資質。但現實是,在地球聯邦如果沒有配裝戰甲的資質,會被視作身體素質不夠強,只能被保護,卻不能保護他人,是沒能力上陣與兇禽猛獸廝殺的廢物。
其實“末日戰爭”至今一千五百年多年來,地球上出現過很多眾所周知沒有配裝戰甲資質,卻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可即便如此,沒有配裝戰甲資質仍會被歧視。
這種不合理甚至愚昧的觀念之所以會如此普及,有其復雜漫長的歷史緣由:
新星歷124年,地球“末日戰爭”末期(注:末日戰爭后,銀河系人類國家,以第一代星際移民登陸長恒星那一年,定為新星歷元年,開始了新的紀元),太陽在極短時間內連續爆發了三次超強的垂標耀斑風暴,其爆發的能量,將太陽系軌道面上下,一億多公里外的躍遷域摧毀,從而封鎖了太陽系與各星系間的可行性躍遷域交通。
508年,太陽再次連續三次爆發超強的垂標耀斑風暴,將崩潰四百余年的太陽系躍遷域打開。由此,星際國家的科考船才有機會重返地球,從而發現地球上仍有大量人類存在,輻射污染相對星際國家的人類來講非常嚴重,各種生物在極強的輻射污染中早已變異、進化;
535年,科學家發現了獸核、核骨存儲有穩定的、無污染的類核能量,就此展開科學研究;
714年,科學家發現了獸核、核骨的生機契合效應,開始運用到醫療器械、智能機器方面;
961年,獸核切割分離技術愈發純熟,獸核第一次被運用到單兵機甲中,代替其它能源成為了機甲的主能量;
1203年,獸核、核骨的生機契合效應,應用到戰甲系統中,輔助戰甲的電腦系統和戰甲士的精神反應,從而將戰甲士的作戰能力大幅度提升——配裝相對單薄戰甲的戰甲士,竟然能在戰場上正面擊敗龐大的、武器火力及防御力更強的機甲。自此,人類將以往近千年的數代單兵戰甲,籠統地劃歸為第一代,而使用獸核為主能量,并且運用了其獨特生機契合效應的新式戰甲,列為第二代,與此同時,統治了陸戰王者地位近千年的單兵機甲,快速步入了淘汰的歷史進程;
1288年,核骨合金研發成功;
1326年,獸核能量“線性導引特性”被發現,第一條能量導引線在一塊核骨合金上劃出;
1338年,獸核、核骨的生機契合效應基因完全破解,第一次與人體直接接觸、反應;
1355年,戰甲摒棄電腦控制的主程序系統,電腦系統只負責引擎能量的生成、戰甲效能實時監測,復雜易損又占據空間的各種線路零件消失,完全由能量導引線作用供能,以生機契合效應和人體穴位為感應傳導,精神控制的第三代單兵戰甲橫空出世;
1412年,抗高熱、爆炸沖擊、輻射的核骨合金研發成功,第四代戰甲隨即出現;
1459年,生機契合效應對沖損傷試驗成功。
1461年,戰甲對決的有效殺傷,類冷兵器研制成功,抗高能沖擊傷損的金屬研制成功。
1470年,第五代戰甲研發成功;
1490年,雙系統第六代戰甲研制成功;
1533年,多系統獨立,單向集成,雙層精密感應內甲的第七代戰甲研制成功;
1586年,第八代戰甲面世……
現在,是新星歷1628年,回顧星際人類重返地球至今上千年的歷史長河,除了獸核、核骨存儲有穩定高能量的發現,是地球科研人員的成果之外,剩余的所有相關科研成就,和地球人再沒有任何關系。
地球十四大聚居城市,只能得星際國家“施舍”的,很早就被淘汰,極度落后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