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對地球利益的爭奪外,星際各國之間當然也有其它各類紛爭沖突——戰爭這頭最可怕的惡魔,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消失過。然而可悲、殘酷卻又不爭的事實是,戰爭和準備戰爭是科技高速發展最有效的推進劑。
火箭、衛星、導彈、戰機、空天戰機、宇宙飛船、星際戰艦……
坦克、裝甲戰車、機甲……
從陸戰為主,到海軍橫行,再到制空權在戰爭中的絕對優勢,電子信息化為主導……當星際移民開始,星際國家逐漸出現后,外太空及星際作戰,成為了決定戰爭成敗的主題。
戰爭,需要用到武器。
而武器裝備的發展,始終脫離不開矛和盾的爭斗,不斷地增強,再增強,直至出現了一個好似輪回般的怪圈:
進入星際時代,太空作戰和地面作戰有著同等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外太空無聲卻更為殘酷激烈的戰斗,還是確定絕對占領的地面作戰,以及對太空港、星際戰艦、運輸艦的登陸進攻,機甲逐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陸戰之王——從重視火力,研制出各類殺傷力強大卻濃縮的導彈、火箭彈、重機槍,到激光武器、粒子武器、能量武器……發展至無人作戰,再到機甲近身搏殺、離子光刀、超合金集層能量的冷兵器。再后來,獸核核骨能量的發現及應用,靈活性、攻擊力、防御力等綜合作戰效能更高的新時代單兵戰甲開始出現,機甲被淘汰。
很難想象,在星際時代的戰場上,會出現與亙古時期極為相似的戰爭場景,數十、數百、數千、數萬、數十萬人類戰士,配裝著古老的金屬盔甲,拿著刀槍劍戟類的冷兵器廝殺……
但,這卻是星際時代發展一千幾百年后,真實的場景!
諸多科學家和軍事家對這樣的“逆向”發展,謂之“返璞歸真”
聽著好聽,實際卻更加殘酷。
因為這意味著最終目標是,大量殺傷敵方有效兵力,從而擺脫曾經出現過的,一場耗時幾個月的大規模戰爭結束后,雙方只有數人陣亡,誰也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尷尬”戰爭模式。
人類的**,造就了歷史以來對自己非常狠毒的悲哀!
總得來說,正是因為戰爭的需求,獸核,核骨才會成為星際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使用獸核作為戰甲的驅動能源和控制系統核心,有幾項其它能源無法比擬的高效能:
第一,分離切割下小米粒大小的獸核做為驅動能量,戰甲用到報廢幾乎都不用更換、補充能量,與此同時,驅動艙的體積也非常小,便于在戰甲上的安裝配置和保障,也不易被摧毀;
第二,保持最高效能運轉,獸核也不會出現高溫、污染、輻射之類的副作用,只要釋出量度的均衡性控制住,就不會對戰甲士造成任何傷害;
第三,獸核的生機契合效應,可以輔助由核骨元素合成的金屬材質戰甲,與驅動核心和人體神經銜接,從而增強戰甲士身體的各項機能,便于對戰甲的操控,讓戰甲士擁有更敏捷的反應力,更強大持久的戰斗力。
第四,獸核獨特的能量線性導引特性,和生機契合效應,使戰甲不再需要繁密的實體傳導線路以及成千上萬零碎的諸多電子元件、配件,中央電腦控制系統都被摒棄了,只需在甲片上刻劃出相應的延展能量導引線紋路,就可以起到人機一體的高效作用,從而讓戰甲愈發精簡,且不易在作戰或訓練中頻繁出現問題。
說起來簡單,其實將獸核、核骨應用到戰甲上,是一整套極為復雜繁密的高尖端科學技術和完善的工業制造鏈條。
首先,對獸核的完整奮力切割技術,需要特殊的尖端儀器設備,在不破壞獸核生機契合效應的前提下,進行細密的切割而不是破碎,切割出的小塊必須保持完整的生機契合效應。
其次,戰甲的核芯驅動,要有精密高效的安全層和能量、生機契合效應釋出控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