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就是一個三個山包的樣子。
這是古代的圖畫文字,它們是文字的雛形,或者稱呼為原始文字,而這種文字是從更加原始的文字畫發展而來的,當圖畫文字出現的時候,就代表著人類文明歷史之中的一次質的飛躍。
而相比象形文字,這種文字理解起來更簡單,含義也更少,更像是一個又一個拆分出來的單詞,而象形文字之中,也有譬如古埃及的“圣書字”這種煩人的文字,有的象形是一個跪地而祭祀的人,而又一些像是白色的重疊眼睛,亦或是黑色的長方形,你根本不知道它代表什么具體的含義。
人王留下的文字很少,當地的蜀人繼續挖掘這片土地,倒是挖掘出了一個小坑,然而并沒有人王的尸骨,也沒有人王的墓地,僅僅是一塊石泥板以及一些破爛的石器而已。
“這個是一個山字,這個是一個緩緩飛起來的人.....看這個樣子,應該是升或者飄....”
“升山?”
妘載接著解讀,眾人看了一會,大概能看出些情況。
這是一門治水之術,意思是挖掘五溝,多余出來的土地堆砌成小山,再開鑿五門....
妘載越看這門技術越是有點眼熟,但卻又有些想不起來,于是仔細思考之后,稍加回憶,識破.....
這...如果自己真的沒有解讀錯誤的話,這應該是芍陂!
芍陂,是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這個玩意的大體情況和原理說起來比較麻煩,總的來說可以稍微理解一下,就是把水聚攏起來在一個地方,然后把周圍全部修筑上泥巴和爛草混合的大堤,再開幾個門戶,挖掘壕溝,保證水流不溢滿....
說起來和圈水差不多,但人家這是引水入坑,然后再把水患轉換為可以使用的生活用水,引導到其他的泥溝和壕溝里面去,就和水渠的作用差不多....
集中管理,按需分配.....
人王泥板上所寫的這種升山術,雖然大體上有些差異,而且治水的范圍也遠遠比不上芍陂,但原理確實是相差不大,然而人王的這種辦法只能保護一城一野之地,或許是岷山水患遠遠比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要嚴重,所以這種辦法也只能保護廣漢一地。
但是隨著五龍氏的消失,世界迎來了一次大水患時期,廣漢之野上的古聚落或許毀于地震,也可能毀于洪水等天災,總而言之這片土地消亡了,后來時代往返往復,天氣又開始由暖轉冷,就這樣在數千年的時間內不斷的來回波折。
小冰河期就是這樣的,時不時的來一下,即使是后來的封建王朝也扛不住這種降維打擊,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亦或是更古老時代的人們了。
你以為擁有神力就可以與天災對線,那還是想當然了,君不見天地發生大災難的時候,那些江河湖神跑的一個比一個快.....
那不是人家不想管,是管不了,實在是力不從心。
妘載決定要把這個泥板帶走,雖然芍陂的治水方法自己是知道的,但這并不妨礙自己繼續從中學習一些古人的智慧,更何況這個玩意可是人王皇季遺留下來的文物!
別說再過幾千年了,就是現在它也很值錢!
五龍氏時期的東西啊,而且還是人王手書,這種治水方法,其實哪怕是文命他們這些專業的治水人,在目前這個時代都不會,只能說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后人發明出的方法,前人這里基本上都能找到一定的雛形,只不過大部分都走了歪路,亦或是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傳承下來,最具有發言權的就是黑科技小能手黃帝了。
“神話故事中,大禹治水在‘宛委山’玄夷蒼水使者手里拿到的《金簡玉字書》,如果換成尋常歷史的話,那便也就是所謂古人的治水方法了,或許是提名在石碑上的,也可能是和太昊的大風雨表一樣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