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
像柳下輝他們青河村,一般都是春分之后的第二個星期六星期天掃墓。
關于掃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但不管怎么樣,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越是重男輕女的地方,對于祭祖就越是重視。
比如說唐小敏他們秦湖鎮,基本家家戶戶都是獨生,他們當地對于祭祖就挺隨意的,一般都是帶上水果、金銀香紙、鞭炮以及當地特制的上墳花燈之類的東西,然后簡單的拜祭一下就OK了。
而且,他們那里一般只拜祭三代以內的祖宗,再古老一些的祖宗叫什么名字,那些后輩子孫都沒幾個知道了。
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這里生男生女的觀念淡薄,按古代來說沒生到兒子都絕后了,既然連這個都看得透,還有什么是看不透的?
柳下輝他們白州縣就不一樣,這里極為講究祖宗傳承,從一代先祖搬遷到這里居住開始,一直到當代,都有詳細的族譜記載。
這代代傳承下來,也就造成了整個白州縣九成以上的人都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生活在縣城的人還好一點,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人,生兩三個兒子都還嫌少。
很多生不到兒子的人,那是無休止的往下生,不管是生三五個還是十個八個,反正不生到兒子就不甘心。
于是,在白州縣,生三五個孩子的家庭,隨處可見。六七個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個的也不算罕見,十個以上的也經常聽說。
至于國家的計劃生育,在白州縣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對于很多農村人來說,生不到兒子都絕后了,這特么的比阻止別人發財要嚴重百倍。
這也是幾年后,白州縣因為計劃生育的問題直接鬧出了轟動全國的事件(具體事件不敢多說,怕和諧,反正不是一般的牛逼,全國獨此一例)。
此事件一出,整個白州縣的計生工作直接癱瘓,沒人再敢抓計生。
正因為白州縣人重男輕女,注重祖宗傳承,所以白州縣人對于清明祭祖都極為重視。
白州縣內都是丘陵地貌,一座座小山隨處可見,而人死之后都是埋葬到山上,因此在白州縣祭祖又被稱為拜山、鏟山。
柳下輝所在的柳氏宗族,拜祭祖宗分為兩種:一種是五代以內的墳山,比如說柳下輝是柳氏宗族的18代子孫,而13代祖宗就是他們這一支脈的老祖。
這種支脈的拜祭,就比如簡單,但這個簡單,是相對而言,如果跟唐小敏他們那邊比,那就要復雜得多。
就說祭品之類的,必須要有飯團、雞鴨鵝豬肉(必須要有其中一樣,條件好可以都備上)、酒、茶、水果、金銀香紙、趕龍(用稻草紡織而成,像辮子一樣,出發去拜山的時候就得點燃,讓它散發出濃煙,帶出去還得帶回來,具體啥作用作者君也不知道)、鞭炮等等。
而且,這些祭品,是不能重復用的,拜祭了這位祖宗,再拜祭下一位的時候,這些祭品通通得換新的。
因此,光是祭品,就得專門讓人挑著翻山越嶺,不是干慣農活的人根本撐不住。
除此之外,還得帶上鋤頭、鐵鏟、刀之類的工具。
因為一年拜祭一次的墳山肯定已經是雜草叢生,得拿這些工具去把墳山周邊的雜草樹木全部清理干凈(這也是鏟山的由來),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