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甜粽就一直占據著端午節的至上地位。
直到明清時期,大美食家袁枚把咸粽的美味公諸于世。
“揚州火腿粽子,取頂好糯米,揀其完善長白者,去其半顆散碎者,淘之極熟,用大箬葉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塊,封鍋煨一日一夜,薪材不斷,食之滑膩溫柔,肉米化。”
自此咸粽一騎絕塵,以多變餡料和豐富想象,把單一的甜粽遠遠的甩在后面。
后世的大數據驗證了這個現象,早先央媒的調查,咸黨比甜黨多了3%左右。之后,電商平臺的統計里,甜粽和咸粽購買比例是4:6。
咸粽的名氣實在很大,在粽子的故鄉浙省嘉興,《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句話這么描述,“嘉興人踏實放心的一天,是從一個熱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
嘉興肉粽,用一種烹調的手法把豬肉用醬油、黃酒腌制,用糯米覆蓋,裹上粽子。在蒸煮的過程中,豬肉的油脂和調料進入糯米里,宛如豬油拌飯一般,順滑咸香。
再南一點的閩南地區,有一種燒肉粽,粽子糯米先用鹵汁炒過,包進豬肉、雞肉、香菇,魷魚、蝦米、生蠔,煮熟后趁熱沾上花生醬,辣醬,鮮美無比。
如果說在其它地方還有咸甜之爭,那么在萬粽風情、萬物皆可粽的粵省,那就沒必要在為咸甜這種話題浪費口舌了。
只要你想吃粽子,樣式多得讓你眼花繚亂。
粵省有基礎款的堿水粽,你可以蘸上白砂糖和蜂蜜,白糖化在糯米里,軟軟甜甜,味道不輸長安的涼粽。
還有升級版的粽子,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水里游的,都能入粽。綠豆,豬肉、冬菇、蝦仁、干貝、魷魚、板栗、芋頭、瑤柱、叉燒、排骨、玉米、雞肉、馬蹄……
如果你不知道吃甜還是咸,潮汕有“雙烹粽”,一半甜,一半咸,紅豆沙,綠豆沙,蓮蓉沙是甜而綿沙的口感,豬肉咸蛋板栗則是咸的享受,再用糯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還有莞城的的道滘粽,咸蛋黃和豬肉是咸的,但是加上了油鹽糖和綠豆,卻又在咸里面鋪墊上了甜味。
可以說,千年以來的甜咸之爭,終結在了粵省人的想象里。
而在粽子界,還有一個地方的粽子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桂省安廣縣的大粽,這是桂省安廣縣人歡度新春佳節的主要食品之一,安廣縣有“無粽不成年”之說。
這安廣縣大粽那是真的大,一只大粽足足有好幾斤重,以體大豐腴、色澤光亮、味香鮮美而聞名于桂省。曾連續兩屆獲東南亞國際旅游美食節金獎,是桂省最著名的傳統風味名小吃。
然而,柳下輝吃遍天下粽子,感覺還是自己家鄉青河村的粽子最好吃。
青河村的粽子主要有兩個優點,第一優點是口感軟糯Q彈,是那種光吃糯米還沒吃到里面的餡就已經讓人感到滿足的美味。
第二個優點是里面的餡,原本這個餡并不特殊,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五花肉而已。
但由于五花肉腌制得夠入味,再加上青河村人還會采集本地的一種香味獨特的葉子,用來包裹五花肉,吃的時候糯米、五花肉以及葉子的香味融合在一起,絕對能讓人念念不忘。
自從重生之后,柳下輝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就比較重視,眼看端午節就要到了,在收到托人購買的蘋果4手機后,就帶著老婆孩子跟父母姐姐一起回老家過節。
在登上私人飛機之前,柳下輝就把到手的蘋果4手機挨個送給親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