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細胞非常的小(微米級別),但是蘊藏著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
而要將這些遺傳信息轉化為電子數據,則需要約4GB的容量。
用更極端的例子,一百人的遺傳信息也不過是毫米級別,而400G的硬盤就有點分量了。
DNA作為信息記錄的載體,其存儲的數據容量還要遠遠大于人類遺傳信息的存儲量,所以在體積上,完爆傳統的半導體存儲介質。
該技術要是能夠應用在現代計算機上,那么人類的數據增長量將又一次呈現爆發級別的增長。
今后的手機你設置一個512GB存儲都是垃圾,手機、電腦等設備的存儲應該向著無線大靠攏。
第二個就是信息的傳遞速度。
根據說明書的描述,生物存儲信息,不是將信息存儲在一個活的生物上面。
而是在容器中,擁有無數立體疊加狀態的DNA鏈條。
看到這里,周瀟內心的震撼還是相當大了。
生物計算機!
生物信息存儲!
這這科技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不是沒有。
(后面有500字重復,請15分鐘后刷新即可。)(后面有500字重復,請15分鐘后刷新即可。)(后面有500字重復,請15分鐘后刷新即可。)(后面有500字重復,請15分鐘后刷新即可。)
早在十多年前,
人類細胞非常的小(微米級別),但是蘊藏著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
而要將這些遺傳信息轉化為電子數據,則需要約4GB的容量。
用更極端的例子,一百人的遺傳信息也不過是毫米級別,而400G的硬盤就有點分量了。
DNA作為信息記錄的載體,其存儲的數據容量還要遠遠大于人類遺傳信息的存儲量,所以在體積上,完爆傳統的半導體存儲介質。
該技術要是能夠應用在現代計算機上,那么人類的數據增長量將又一次呈現爆發級別的增長。
今后的手機你設置一個512GB存儲都是垃圾,手機、電腦等設備的存儲應該向著無線大靠攏。
第二個就是信息的傳遞速度。
根據說明書的描述,生物存儲信息,不是將信息存儲在一個活的生物上面。
而是在容器中,擁有無數立體疊加狀態的DNA鏈條。
看到這里,周瀟內心的震撼還是相當大了。
生物計算機!
生物信息存儲!
這這科技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不是沒有。
早在十多年前,
人類細胞非常的小(微米級別),但是蘊藏著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
而要將這些遺傳信息轉化為電子數據,則需要約4GB的容量。
用更極端的例子,一百人的遺傳信息也不過是毫米級別,而400G的硬盤就有點分量了。
DNA作為信息記錄的載體,其存儲的數據容量還要遠遠大于人類遺傳信息的存儲量,所以在體積上,完爆傳統的半導體存儲介質。
該技術要是能夠應用在現代計算機上,那么人類的數據增長量將又一次呈現爆發級別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