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緊不慢地過著,聯合實驗室的進展也非常快。
經過運算和存儲方式的調整以后,DNA內存也被開發了出來。
也就是說,在理論上,通過DNA存儲技術,內存和硬盤完全可以合二為一。
但是因為內存講究的是及時和CPU交換數據對長期存儲沒有要求,而硬盤需要的長期存儲數據,兩則之間在作用上還是有區別,為了讓內存的數據不是那么冗長,因此實驗室還是將內存和硬盤進行了區分,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設備的性能。
此時,i7-10700F和DNA內存之間的傳輸速度幾乎達到了理論上的最大速度(即受芯片運算速度、線程、北橋頻率的影響)。
這樣的性能已經達到了聯合實驗室所需要達到的最高限度。
如果未來商用,實驗會控制性能對DNA內存進行了限速,讓其性能略高于傳統的內存條就行了,以后在根據CPU的性能慢慢擠牙膏。
如此以來,聯合實驗室算是成功的完成了DNA內存和DNA硬盤的研制工作。
一臺嶄新的電腦擺在了周蕭的面前,這是聯合實驗室的得意之作。
電腦的主機體積非常小,只有半個拳頭那么大,而且周瀟覺得體積還可以再小一點。
莫璃說道:“這個主機我們采用的是i7-10700,因為這個有核顯,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主機的體積。”
莫璃這樣說也透露出無奈的表情。
因為目前聯合實驗室只是完成DNA內存和DNA硬盤的研發,更高端的CPU和顯卡一類的技術依舊沒有掌握。
為什么主機有半個拳頭的大小,因為CPU的體積沒有辦法縮小了,要是再加上一個顯卡,體積就會更大。
“你們DIY的手藝不錯。”周瀟把玩著手里的主機說道。
莫璃解釋說道:“CPU是i7-10700,體積擺在那里,這個沒有辦法。MINI主板是的聯合實驗室設計,星銳公司生產的,其實我覺得還可以優化。”
“主板上集成了我們的DNA硬盤集合,這里集合的意思是里面集成了DNA內存和DNA硬盤。里面的東西是分開的,只是我們將其合并在一個匣子里。”
DNA內存開發是莫璃認為聯合實驗室最值得高興的事情,這打破了西方半導體公司一直以來的技術壟斷。
傳統的內存條有4G、8G、16G、32G等大小,意思就是內存能夠臨時存儲這么大的數據。
但是DNA內存沒有標注多少G,因為最小的單位就是1PB,能夠使用其中的多少,看的是CPU的性能以及主板性能,反倒是和內存性能無關了。
這就像是你去食堂打飯,而且只能夠打一次飯,而你直接帶了一個超大無比的飯桶,這個時候你能吃多少其實和你用的容器無關,而和你的食量有關。
你的食量就是CPU的性能。
莫璃說道:“因為DNA內存和硬盤對能耗的要求非常少,散熱幾乎忽略不計,所以我們只為CPU配備了一個小型的風扇。”
“你試試?”
周瀟將迷你主機連接在顯示器上,開始測試。
聯合實驗室已經對DNA硬盤進行了分區,C盤1T,其余的都是D盤。
用習慣了最多2T的辦公計算機,周瀟看到這種劃分只能夠用“可怕”兩個字來形容。
周瀟嘗試著打開應用,幾所有的應用秒開秒進入,這種體驗就很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