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支持支持,幫忙推一下收一下,感謝了!)
去往豐谷鄉,那就要沿著交水,穿天門官道,過清官鄉。
距離四五十里,韓家車馬不急不緩前行,一個時辰之后,就到了豐谷鎮上。
豐谷鎮比之百甲鎮,那就不是一個等級,比百甲鎮那偏僻之地,大了何止一倍也更加的繁榮。
鎮上店鋪林立,人頭攢動,不似百甲鎮那般的清冷。
韓猛騎在馬上,大腿酸脹,股溝疼痛,好在馬匹溫順,他第一次騎馬除了身體不適,并沒有摔下馬。
還是馬車好啊!
雖然馬車也顛簸,但比之騎馬那就太舒服了。
以后想辦法改造一架馬車,裝上避震裝置,出門就坐馬車,騎馬也只能是適當的練練,當做休閑玩樂就行。
如果當成交通工具,騎行個幾百里,想想都害怕。
穿過豐谷鎮,韓猛也是好奇的打量,東張西望,忽然看到遠處有一座煉鐵作坊,黑煙滾滾。
“走,過去看看。”
看到煉鐵作坊,韓猛就想去觀摩一下,也好學習如何建設煉鐵爐。
他想在美洲那邊先搞起來,殖民里面有不少人都干過煉鐵,如此就可以先開展研究。
最近也找到了一些資料,韓猛也感覺有些啟發。
一行人馬很快趕到這一片作坊區,此地距離豐谷鎮不遠,交通便利,作坊也比較集中。
就是空氣不好,烏煙瘴氣,到處都在冒煙。
不是一家煉鐵,還有燒制陶器的,燒制磚瓦的,韓猛下馬首先進入煉鐵作坊,李大牛兄弟兩也下馬,緊隨其后。
煉鐵作坊里面的工匠,不知來者何人,但看韓猛衣著氣度不凡,也不敢貿然攔阻。
韓猛近前,不懼灰塵熱氣,仔細打量。
此時他才恍然,原來古代煉鐵是這般,一座差不多丈許高的爐體,磚石壘砌,里面堆積煤炭鐵礦石,鼓風燃燒。
而在爐體最底部,有管道伸出來,融化的鐵水混著渣渣,經此管流出,進入旁邊另一個爐中。
此爐底部架空,堆積煤炭燃燒,保持爐內鐵水溫度。
幾個工人用長桿器具,不停的撈取浮在鐵水表面的浮渣,韓猛一看就明白,這是利用比重原理。
這樣就能夠盡可能的去除鐵水里面的廢渣。
不過韓猛現在懂了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認為此時應該不斷的攪拌鐵水,盡可能的讓鐵水接觸氧氣。
就能夠消耗掉鐵水的碳含量,那樣就能夠煉出含碳低一些的鐵,或者叫熟鐵。
這些知識都是他剛剛從貨輪圖書室學到的。
當然不是有煉鐵的書籍,而是從一個筆記本下載資料里學到。
圖書室煉鐵的書沒有,煉鋼鐵的倒是有一本,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起先看到書名,韓猛還驚喜了一下,但翻開之后徹底無語,沒想到還有人會看這種書,都啥年代的了。
而現在這些工人也不是不攪動,只是攪動的少。
炒鋼法需要長時間的攪動,那才能夠讓碳與氧氣接觸反應。
當然,韓猛不會告訴這些人。
看過之后,韓猛就轉身離開,心里也弄懂的煉鐵的工序,這些對于現代人來說,一眼就能夠看明白,并不復雜。
來去匆匆,搞的作坊里的工匠莫名其妙。
出了煉鐵鋪,就是隔壁不遠的燒制陶器,這個更簡單,就是一個封閉窯,意念之下,一覽無遺。
不過韓猛知道,關鍵還是在原材料,這不用他操心,懂燒制陶器的工匠,自然知道什么土質適合燒陶燒瓷。
以后問問就是。
隨后,再次上馬趕往吳家莊。
吳家莊比原先的韓家莊,只能說是田地稍微多一百來畝。
也是小地主階級,所以,吳家也不是什么高門大戶,現在更無法與韓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