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在《禁區之狐》這本書上重新找到了感覺,我不能說我的職業生涯第二春了,但最起碼現在的我還有很多話想要說。
而傾訴欲對于一個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以前我寫《我踢球你在意嗎》和《我們是冠軍》是21歲到23歲,寫《冠軍教父》是從24歲寫到26歲,算是把自己人生前二十多年的積累說給你們聽。
現在我想把我人生26歲到40歲的閱歷積累說給你們聽。
于是有了《禁區之狐》這本書。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從里面看到很多我對生活和足球的態度與想法。這些態度可能和當初我寫《我們是冠軍》和《冠軍教父》時都不一樣了。
現在對我來說,最起碼寫好這本書遠比爆發更重要——我所謂的寫好是寫出一本可以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反復推敲的書。而不單單是訂閱有多高——我不是說訂閱不重要。訂閱高當然好,但如果說要讓我拋開質量提速爆發來把訂閱成績拉起來,那我真的做不到。既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做個取舍,質量優先吧。
我知道現在網絡小說IP難賣,體育足球小說的IP就更難搞了,版權改編我做不了主,身為一個作者,我所能做的也僅僅就是把這本書寫好了。
在這本書以后的日子里,我也會秉承這個想法去寫的——質量第一,數量靠后。
說到這里,雖然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我還是不得不再說一遍:如果覺得追更太痛苦,大家可以開著自動訂閱養上,比如在重要比賽的時候養著,等更完了一口氣看。
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要說什么“明明是**被你拖得毫無激情了”。
不是我拖,是我每天就能寫這么多,產出有限,還有可能寫了也白寫——全部作廢了。
實際上如果倒回去把那段劇情一口氣看完的話,會覺得一點都不拖,每一個字都不浪費,每一個出場的角色、說的話、對他們的描寫都是有意義的。
關于我自己說完了,接下來說一說小說本身。
這一卷,胡萊結束了他在國內的全部征程,出發去往歐洲,開啟他人生中的一段遠行。
尹吾的那首歌我從寫秦林退役的那一章開始一直聽,反復聽,只聽著一首歌,聽了許多天,寫完了第三卷,又重新寫了第三卷的尾聲部分,一直到現在,在寫這篇總結的時候還在聽。
其實這首歌不口水,旋律也稱不上朗朗上口。但我就是喜歡。
在寫到秦林退役的時候,我就已經決定把這首歌完整地用到最后一章的結尾,因為這首歌的歌詞實在是太適合我想要表達的東西了,是對這一卷結尾部分的總結和對胡萊未來的展望。正好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猶如電影里的轉場一樣。
胡萊背負著那么多人的期望遠行,不就是為了追逐他心中的夢想嗎?
但因為夢想而遠行并不僅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會有艱難險阻,這不是一次唱著歌兒蹦蹦跳跳的郊游,而是一段需要勇氣和運氣的艱苦跋涉。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
“可遠方也有酷暑寒冬,有風雨的夜,泥濘的路。”
同樣,盡管有這么多艱難險阻,我們這些書里書外的人也還是會期望胡萊一路無恙,多些坦途,少些曲折,多些喜悅,少些愁苦。
他是書中的“全村人的希望”。
也是書外的我們看著長大的孩子。
從一個被人嘲笑排擠的中學生,一步步成長為一個能夠承載所有人希望的“天才球星”。
我用了兩百三十萬字來展現他是如何做到這一切,如何完成這種轉變的。
放到我上本書《綠茵崢嶸》,這個字數已經快要完本了,而現在也不過才走出國內足壇……
但我并不覺得節奏慢,我個人覺得這前三卷我寫的非常好。
就該是這樣,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個天才也不是直接就從石頭里蹦出來的。
他應該有來路,這樣才能有去路。
二百三十萬字,我寫出了他的來路,接下來我要寫他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