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利茲城似乎終于找到了和歐洲大陸球隊交手的感覺,他們的表現明顯要比前兩場比賽更好,和里昂雄獅打成了2:2平,胡萊和球隊中后衛特迪·布雷福德各入一球。
但是在點球決戰中,他們卻運氣不佳,敗下陣來。
于是踢完三場熱身賽,利茲城積零分,排名墊底。
冠軍獎金沒賺著,只拿到了來參加比賽的固定獎金。
從三場比賽中可以看得出來,利茲城這支球隊還沒被捏合成型。
畢竟國際冠軍杯舉行的時候,是在七月下旬到八月初,這個時間段利茲城的引援工作還在繼續,陣容不齊整。
比如球隊的后腰塞杜當時的轉會就還沒敲定。
當然了,在歐洲傳統強隊面前,利茲城也確實還是太嫩了。
不過對于主教練東尼·克拉克來說,他并不在乎最終成績。
參加這次的國際冠軍杯,本來也是希望讓球隊可以先和歐洲大陸的球隊交交手,看看自己和歐洲強隊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提前適應一下新賽季的歐冠。
在比賽中他看到了自己球隊的問題,也看到了亮點。
問題很多,可亮點也很耀眼。
這個亮點就是球隊的進攻。
沒了皮特·威廉姆斯,球隊進攻組織受到嚴重影響。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利茲城還是三場比賽進了三個球,尤其是第三場比賽,打進兩球,在九十分鐘內逼平法甲豪門里昂雄獅。
胡萊更是在三場比賽中打進兩球。
尤其是第一場比賽對陣德甲豪門魯爾萊茵。
這場比賽利茲城基本上是被魯爾萊茵全面壓制,可以說全場比賽都沒什么進攻機會。
但就算是在機會寥寥無幾的情況下,胡萊卻還是抓住了其中一次。
閃光。
然后就進球了。
這就是胡萊讓克拉克最看重的素質之一——作為一個餅鋒,其實有些時候他不是很依賴隊友們的支持也能取得進球。
就比如對陣魯爾萊茵的這個球,其實就是來自于魯爾萊茵后衛在橫向轉移的時候出現了失誤,傳球力量太輕,被胡萊截下。再和魯爾萊茵的門將西蒙·柯尼希斯一對一,輕松把足球打進。
整個進球過程很簡單也很容易。
似乎沒什么技術含量。
可為什么是胡萊出現在那個地方?
這就很有技術含量了。
他總是會在比賽中不斷沖擊對手的后防線,一方面是為了給隊友們拉出空當,創造傳球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在不斷給對手后衛施壓,等待對方犯錯。
這次魯爾萊茵的后衛就犯了錯,一直在等待機會的胡萊自然不會放過。
所以有人說胡萊是一個高度依賴隊友的餅鋒,克拉克都懶得和對方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