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八年,十一月三日,吉。
對于崞縣城東的這群饑民而言,今日真正是大吉之時,從早上開始,派食的米粥再也不是清可見底的米湯了,而是稠的喜人的濃粥。
專門有穿著亞麻色皮襖的青壯拎著棍棒在窩篷四周巡視,聽說這群人名為城管,為首的名叫王木根,但凡遇到不排隊搶食的,他們便如狼似虎般沖上來棍棒教育,在幾個倒霉的潑皮被打之后,秩序為之一整。
這個王木根以前是總旗鄭飛手下的募兵,也是當時鬧餉時第一個走上前找方景楠討要的。
由于膽子較大,李谷年便從鄭飛那把他討要了過來,帶著十名原城管隊員,成為衛生司派駐崞縣的城管隊長,等李谷年回懷仁后,則由他負責崞縣的衛生事務。
饑民們排著隊,手上拿著一塊小竹牌,竹牌上面印有‘四通商行’字樣,憑著這個一早發下的小竹牌,前來領取米粥,以免有人重復排隊。
如此過了三天,當這群饑民每天沖著崞縣磕頭跪拜的時候,一個年輕俊秀的公子哥,騎著馬來到他們身邊。
這時,那個兇悍的城管頭子當先行了一禮,王木根恭聲道:“拜見方長官!”其它城管以及窩篷里派食的人也都紛紛走了出來上前行禮。
饑民們哪還不知,這幾日給他們吃食的就是此人了。學著王木根的稱呼,他們是跪了下去,“拜見方長官!”
方景楠擺手示意免禮,人也跟著下馬,“大家都起來,在下大同鎮云岡堡把總方景楠,當不得大家此禮。”
饑民哪去理會,他們有著質樸的自己的道理,救命恩人來了不跪還對的起良心么。
幾番勸說,饑民的情緒方才緩過來,這時,方景楠道:“這次過來見大家,主要是有件事需要大家幫忙。”
頓了頓道:“大家都知道,崞縣去年被后金放火燒了一遍,里面很多鋪子和民居,多少都有損壞,反正近日無事,我想請大家搭把手,把城里的房子給修葺一翻,也不讓大家白賣力氣,幫忙修房的,我們將提供每日三餐干飯,讓大家吃飽。”
修房?這誰不會。
農村人建房子都是自己來,干活時一般也是由主家提供吃食,可是這是什么年月?
聽說有這好事,頓時一大半人便踴躍報名,方景楠找來成北生,讓他牽頭,把報名的分成四個小隊,以縣衙為中心,東南西北四個小隊各負責一頭,哪隊做的好,每人獎勵饅頭一個。
王木根的城管隊負責在城內維護秩序。馬三組織起馬車,負責木材石頭等材料的砍伐或者購買。
一開始的活并不重,只是把損傷的房子統計出來,然后挑損壞不大的先修,那種需要大修的放在后面,那時饑民們一邊做工,一邊吃飽肚子,力氣也會大一些。
實在是燒毀嚴重的,那就干脆拆掉不修了,城里現在只有四個公共廁所,方景楠覺得根本不夠,于是,便在這些拆掉的地方又修了幾個廁所,地方再大一些的,便再修個小廣場。
經此一弄,方景楠覺得,等張氏子弟遷移過來時,崞縣將重新煥發生機。
當然,他們過來后,那么多人如何生計也是頭等大事,張氏是有些錢,可坐吃山空的道理是恒久不變的。
這個等張守仁帶著族人過來后,再一步步慢慢討論了,先把他們的房子修好再說。
饑民與修房兩個問題同步解決,方景楠心情不錯,而且等他們修好房子,方景楠還另有安排,他打算把崇禎帝裁撤掉的驛站重新建起來。當然,會與之前朝廷的驛站有很大不同。
饑民的事情差不多解決后,李谷年便起程回懷仁去了,臨行前,他與方景楠說,陳老爺讓他有空回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