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撮要是元朝的農學家,魯明善所寫。
但元朝以畜牧為主,輕視農業,故在明朝朱元璋手中,才得以大力推廣天下。
在農學界中,大抵和母豬產后護理的地位相同。
“柴大人不要信口開河,本官豈敢輕視!”王瓊聲音中帶著些許不悅。
劉健惋惜道:“番薯、花生、土豆等番物是可解朝廷賦稅貧瘠,百姓卻不愿種植,實在可惜。”
弘治皇帝看向嚴成錦:“嚴卿家,你有什么想說的?”
當初,這些番物皆是由嚴成錦發現的。
看了嚴成錦的大明盛世預想圖,弘治皇帝知道,此子心中一定有想法。
就是不知道,何時才會告訴他。
“百姓種了番薯和花生,還不知道收成,卻要交稅,天有不測風云,若交不上來,反倒會加重負擔,此為其一。
番薯、土地和花生皆為番物,大明沒有它們的售價,不知能賣多少銀子,繳納了稅賦,或許還會虧銀子,此為其二。
百姓未見過番物生長,不知如何種植,即便寫入《農桑撮要》,臣猜,百姓家中也不會備此書,保存在官府中,形同虛設,此為其三。”
在大明,信息傳遞的速度慢。
土地是百姓手中的籌碼,有人找百姓投資,不知道賺賠的情況下,就會握緊手中的籌碼。
李東陽也是這般想的:“有幾分道理。”
“臣以為當推行農產易市衙門,承諾采辦百姓種出的農產,且免稅無年,或許,才堪堪可以推廣。”
嚴成錦說的農產易市衙門,形同上一世的供銷社,百姓只關心能賺多少銀子。
才不管朝廷的盛世,替他們解決銷路,又不收稅賦。
比下旨推廣,更有效力。
他并非忽然提出來,就如水到渠成般,朝廷走到這一步,需要誕生這個機構。
弘治皇帝有些動搖了。
朝廷為了獲得馬匹,在邊陲推行茶馬易市。
為何不能在朝內推行易市?
柴升不急不緩:“據本官所知,嚴大人的紙張并未做出來,有何底氣再提易市衙門?”
說著,百官的目光又落在嚴成錦身上。
“臣附議!”
接連有幾個官員附議。
嚴成錦清楚他們的心思,如同九邊納糧,百姓將米糧賣給官府。
士紳就收不到糧,生意沒法做了。
農產亦是如此,士紳從百姓手中低價收取,再高價賣去他處,可以賺銀子。
但朝廷一收,勢必會影響士紳買賣。
嚴成錦將手伸入袖口,百官忽然緊張起來,只見,抽出一張黃白的紙張,冊子打開般大小。
“這便是蔗渣做出來的紙張。”
比楮樹紙只差幾分,很薄,墨水能輕易透過,稍加改良,或許才可用。
百官震驚了。
蔗渣竟真的能做出來紙來?
劉健瞪大眼睛,此子年紀輕輕,怎會知道這么多道理?
弘治皇帝忙道:“拿上來給朕看看。”
蕭敬端著錦盤下去,把紙張端上來,這紙與楮樹皮的紙不同,很薄,上頭還有依稀可見的蔗渣絲。
但能做出來,意味著大明的造紙術,將不再依靠楮樹皮和竹子。
弘治皇帝驚呼道:“嚴卿家是如何做出來的?”
百官豎起耳朵,翹首以盼。
“這是機密,臣已寫入專利,只能告訴陛下一人。”嚴成錦道。
百官有些怒了,這個家伙竟如此提防,我們還能偷學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