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猛然爆發,唐宋顯然想速戰速決。
瓦剌人盡管提前做了準備,但瓦剌可汗翁郭楚以為,王守仁的兵馬至少要休息一日,眼下簡直出乎意料。
許多瓦剌人在倉促間跨上戰馬,出營迎戰,瓦剌的王庭沒有城墻可言。
一排排攔柵和烽燧高臺,就是最外圍的防御。
號角響起,瓦剌人士氣盎然,在本土作戰,信心比往日強盛百倍,且凜冬快要來了,漢人不如他們耐寒。
整片草原上兵馬涌動,一觸即發。
王守仁來時就已經與副將商議過,此刻已經開戰,不對各方將領再下令,只能任憑各將領的發揮。
副將領著三路兵馬朝兩邊而去。
兩月前,王守仁領十五萬兵馬北上,收納叛軍四萬余,如今剩下十七萬余。
楊一清率領的十五萬邊軍,大抵剩下十二萬余。
共計三十萬兵馬。
瓦剌的兵力,在十五萬左右。
王守仁騎著馬負有旌旗,領著五十多個親兵和塘騎,在中軍兵馬前來回亂轉,觀望各方的戰局。
“楊大人,我們大將軍請您出兵,增兵中路,由他統帥。”
張侃騎著快馬朝明軍奔來,飛速朝楊一清行禮后,急切的開口道。
“在等會兒!”
楊一清自然是想減小己方的損失,現在才剛剛開戰,唐宋的兵馬也算精良,配備了刀盾兵和騎兵。
一時半會兒還輸不了。
等唐宋大軍拔了瓦剌人的外層大柵,打開營門,再沖進去廝殺也不遲。
瓦剌的營帳也不知有多大。
騎馬圍繞著它馳騁一圈,恐怕也要一個時辰。
張侃有些怒了,“與楊大人商議好出兵,豈能這時候反悔!”
他能猜到楊廷和的用意,讓唐宋兵馬,充當馬前卒。
可他們也是漢人,并非真的是番人啊。
“你家將軍不休整,就向瓦剌發動奇襲,也沒跟本官商量,不論勝負,都和本官無關。”
“天氣變化無常,若不能速戰速決,一旦拖延幾日,士卒就會萌生歸心,只會給瓦剌人反攻之機罷了,如今已經尋到瓦剌王庭,楊大人只要從中門突破,定能告捷!”
“本官愿意跟你們來,自然是會幫你家將軍,只是,還不到時候。”
楊一清目不轉睛的觀測戰局,親自率軍來壓陣,真正的精銳還沒出馬,瓦剌人就已經有點招架不住。
只是,他吃不準瓦剌有多少兵力,是不是佯攻?
瓦剌此前兩股五萬余兵力,被他和唐宋聯手滅掉,據探子稟報,王庭有十五萬兵馬左右。
但瓦剌人的習慣是,在左右二三里左右,駐守一支拱衛王庭的大軍。
且,他還要防止瓦剌人潰敗,以大股騎兵突圍。
“弩兵和弓箭手聽令,堵住瓦剌王庭的三處營口。”
瓦剌大營太過于龐大,以至于有東西南北四個營門,楊一清下令派去弩兵和弓箭手,可以射殺沖出的騎兵。
算是增援了。
張侃本想罵楊一清幾句,但考慮到有可能會被斬殺,就慫了。
勒馬回頭向王守仁稟報。
王守仁聞言稍稍穩定心神,對楊一清的用兵了然于心,將主要兵力留在正面,和他判斷相同。
正面的兵馬最多,有重重攔柵,從正面難以攻破進去。
西北大漠風力大,孔明軍也無法出征。
“命凌十三率軍從正面沖營。”
王守仁拔下令旗,只要他的人先行沖營,楊一清的兵馬很快就會跟進。
塘騎飛奔去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