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拿出兩幅鐵銬,“行了,別爭了!我把你們一起銬了!”
山洞外的山谷里。
陳龍、陳虎兩兄弟手帶著鐵銬和秦名、王廣、柳滄海、柳衛國站在一起,盡管是被捕了,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狼群在狼王的帶領下,整整齊齊地坐在柳滄海的對面。
秦名望著狼群感慨道,“這些狼們可真厲害,甚至比受過專業訓練的警犬都要強!這次能抓到陳龍、陳虎,它們可是立了大功啊!”
王廣也笑著道,“這要是警犬的話,怎么著也得是立了個二等功吧!可惜它們是野生狼群,沒辦法為它們神情獎勵!”
嗷嗷嗷!
狼群沒有離開的意思,朝著柳滄海嚎叫幾聲。
柳滄海明白了狼群的意思,無奈地道,“你們又要聽讀書?”
嗷嗷嗷!
狼群此起彼伏的叫著,似乎是在回應柳滄海。
柳滄海也很無奈,不過狼群剛抓住了陳龍、陳虎,就當做是給它們的獎勵吧。
柳衛國笑著道,“哈哈,這群狼還真是成精了,比人都愛學習!”
陳龍、陳虎兩兄弟之前的注意力都在秦名、王廣身上,見狼群的眼神從盯著他們時候的兇殘暴戾,變成了溫順期待才注意到柳滄海。
柳滄海負著手沉吟片刻讀道,“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比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
第一段的意思是說,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
秦名、柳衛國、王廣聽著,除了明白書聲里的意思之外,還能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和《實踐論》中的一些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是“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第二段的意思是說,優秀冶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制作皮衣。優秀弓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制作簸箕。剛開始訓練小馬在車后,車在它前面。君子懂得了這三件事中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這是在說一個做事要循序漸進的道理,心急吃不了熱湯圓,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欲速則不達,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進,直至達到目的。
這個道理適用于一切事情,學習自然也不能例外,就算是天才,有些必須經過的階段也不可能超越,充其量只不過比一般的人走得快一些,遇到的障礙少一些而已。
……
柳滄海的讀書聲講了半個時辰才停止。
他通過這段時間的摸索,發現浩然正氣的讀書聲,除了能讓人直接明白其中意思,引發出自己的領悟之外,其實在開啟動物的靈智方面也有奇效。
青牛就是因為經常聽他讀書,所以靈智比剛從體驗人生中獲得的時候要高很多了,狼群喜歡聽他讀書也大概是這個道理。
秦名鼓掌贊嘆著道,“柳大師的讀書聲真是百聽不厭,每次聽都有新的感悟!”
王廣附和道,“是啊,有些道理,咱們平時說起來也明白,但聽完柳大師的讀書聲后,發現自己其實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