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去差不多有兩個月,雖然走之前安排妥帖,也沒聽說出什么變故,但是劉毅依然有些不大放心。
兩個時辰后,劉毅端坐在主位上,表情似喜似憂。
喜的是,事實證明,他多慮了,在他去雒陽的這兩個多月里,北海國的運轉非常良好,他留下來的小團隊并沒有出現什么意外狀況,反而配合的還不錯,他臨走前交辦的各項任務都已經被很好的完成。
憂的是,劉毅發現北海國似乎沒了他這個郡相也沒啥影響,而且孫乾等人政務處理的效率要比他高了不少,這讓他有了不小的壓力。
對此,劉毅只能用“上位者只需要用好人就可以”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在確認了這一段時間沒有發生大事之后,劉毅就帶著幾疊紙,趕往蔡邕的住所。
這些紙是他特意命令人從城東封閉式作坊里面取出來的。
在有了劉毅的思路建議之后,那些工匠們經過了數月的改良試驗,終于做出了可以用于書寫的紙,雖然看起來有些丑,一副土不拉嘰的樣子,但確實不再是落筆就暈染開來了。
“此便是改良過的蔡侯紙,蔡公可以一試。”劉毅找著了正在指揮仆役搬書的蔡邕,將手上一疊黃紙遞了過去。
蔡邕也不客氣,他立刻叫停了仆役的動作,要求仆役們不要亂動,等他指揮再繼續搬運,旋即便接過劉毅手中的黃紙,匆匆回了剛布置好的書房。
心中有底的劉毅也不著急,背著手就慢慢悠悠的向蔡邕書房溜達,等他進去的時候便看到了一個執著筆,激動不已的老帥哥。
“蔡公,此物如何?”
劉毅語氣中帶了一絲小得意。
蔡邕長出了一口氣,將筆擱架上,重重一點頭,“甚妙,即便那雕版印刷不能成,此物也足以讓文壇大興。”
他猶豫了一下,問道:“不知這改良的蔡侯紙,所費幾何?”
這是蔡邕非常關注的一點。
現在書寫的材質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帛書,為絹帛所制,造價昂貴,不是富貴之家根本用不起。另一種是簡牘,雖然取材便宜,但是工序費時,需要烘烤脫水才能使用。
“汗青”一詞,就是因為制作竹簡的時候烘烤竹篾,青竹之上水分脫出,像流汗一樣,所以叫做汗青。
他之所以看重劉毅這改良蔡侯紙,就是因為蔡侯紙便宜,如果改良的工序復雜,大大提升了造價,甚至超過帛書的價格,那么就只能成為雞肋。
劉毅一下子就明白了蔡邕的意思,他雖然不清楚改良蔡侯紙的具體造價,但估么著不會太多,就斟酌著回道:“與原本的蔡侯紙相差仿佛。”
“相差仿佛......”
蔡邕默默念叨了一句,隨后撫須而笑。
............
十日后,劉毅正在北海相府中辦公。
雖然劉毅明知道自己辦的不如孫乾等人好,但是他并沒有選擇將事務全部都甩手給孫乾等處理。
這一日,他正在批復下面一個縣交上來的申請,突然李房從外面走了進來,對他行了一禮,說道:
“啟稟府君,大門外有三人持著盧尚書的帖子求見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