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劉毅稍微感覺到有些挽尊的是,這幾個人雖然沒有應辟,但是好歹給了劉毅幾分面子,回函說明了不應的原因。
不像倒霉的何進,有些人連個回復都沒有,直接理都沒理。
劉毅一個個看過他們的回信,打算看看還有沒有希望,畢竟辟召這種事,說不定是有些人矯情,要他發好幾次辟召書,或者希望他親自上門呢?
他看完回信后,首先確認了沒戲的,就是張昭。
張昭回復的理由最簡單干脆。
“暫無意仕途。”
劉毅當時就呵呵了,你無意仕途,怎么就后來在東吳當了那么高的官咧?
難道,“其實我不想當,無奈他給的實在太多了?”
不過吐槽歸吐槽,劉毅心里知道,他給的確實不夠多,或者說,其實已經不少,但是沒有能夠達到張昭的心理底線。
沒辦法,他實在是開不出那么高的價碼。
前世歷史上,孫策直接拜張昭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軍政一把抓,孫策第一他第二,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
劉毅心里很有數,他根本不可能開出這樣條件。
先不說他愿意不愿意,就算愿意,他也任命不了。
長史倒還行,長史作為郡相的佐官,郡相是有權任命的,可是撫軍中郎將,這玩意不像幾年后,是個諸侯就有權“表”一個,現在這個職務還是很稀罕的。
不然,人家盧植為啥老對“盧中郎”這個稱呼念念不忘呢。
而且,劉毅還有點懷疑,此時的張昭,說不定還真的是無意仕途。
因為張昭現在已經舉孝廉“不應”了,歷史陶謙推薦他作為茂才,還是沒答應......
劉毅琢磨著,張昭之所以后期接受孫策的任命,是因為他帶著一家老小逃難到了江東,而孫策直接上門拜訪了他母親......
亂世之下,孫策又一看就不是個好惹的。
說不定孫策一手鋼刀,一手官印。
天堂向左,地獄向右。
那時候又不像現在,已經完全進入了亂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所以張昭慫了。
后來,勉為其難當了官,發現.....
真香。
所以,在劉毅看來,至少短時間內,他是指望不上張昭了,不過還好,如果不出意外,張昭起碼會在徐州待到190年以后,他還有機會。
而暫時沒戲,未來又有希望的,則是王朗。
王朗的拒絕原因出乎劉毅的預料。
因為王朗在回函中說,雖然未曾謀面,但是他對師兄李賀非常欽佩,也聽聞過劉府君的名聲,但是他要為老師楊賜守孝三年,所以不能應辟,在守孝期滿后,若是劉府君還有所需,必不推辭。
劉毅當場就沉默了。
他也是看了回復后才知道,王朗居然還是楊賜的弟子。
而且看樣子,還是李賀后幾屆的師弟。
有張昭的先例在前,所以劉毅心里很清楚,所謂的聽說過劉府君的名聲,估計也就是客氣話,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因素,但是絕對不會是主要原因。
劉毅知道,王朗之所以會這么痛快的答應,不是因為他有多牛批......當然,雖然也很牛批,但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楊賜和李賀的遺澤。
在暗暗感慨的同時,劉毅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那些老牌世家會有多深的底蘊。
對于王朗,現在急也急不來,只能靜待三年后其守孝期滿,再行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