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講七日光景。
周圍諸多野獸飛鳥,時來時去,渴飲山泉,餓了便以果實充饑,劍僧本是外魔當中一脈的首領,被得了十二品蓮臺的僧人降服,領悟佛法,此刻又聽老土地講述山川河流的法門,若有所悟,若無所悟。
只覺得心中塵埃再度被拂去,又出現了更多的疑惑。
佛門點化一切有情眾生,而山川土石是否也可點化通靈?
山川土石若是不可,那竹林草木如何?
道是何物,佛法是何物?
他時而沉思,時而若有所悟,一身氣息居然有變得更為深厚的趨勢,又和原本僧人那種浩大磅礴不同,更多溫和反思,本是魔首,后入禪門佛林廣大,而今又見道門地祇,再開眼界,根基雄渾,不可限量。
七日之后,土地**結束,那泥塑已經化作了此山山神,老者撫了撫須,看著周圍的眾生靈,心中有憐慈之意,看著若有所思的劍僧,笑道:“大師來此也是緣法,為何不也傳法一脈?證佛門廣大,有教無類。”
劍僧睜開雙眼,沉吟了下,起身道:“那么,獻丑。”
土地微笑頷首。
僧人邁步上前,前面的諸多通靈野獸都一一地散開,讓出一條道路,最后劍僧和土地對著石臺而坐,僧人想了想,先是重復金剛經和心經兩門唯一知道的經文,然后開始講述自身對于佛法領悟,所謂諸相無常,諸事無常,講述佛門修行,禪宗修心。
而土地則是自然發問,以大地山川的視角,廣博而大。
僧人則是以自身視角回答,繼而講述,時而發問反駁。
佛道兩路在此產生碰撞,摩擦,他們兩個都沒有去爭辯爭論那一條道路才是對的,也沒有去說誰是錯的,只是坦然且堂堂正正地盡抒所知所見所學,然后把這些都展露在了那些山林野獸和初生的山神面前,任由選擇判斷。
一講就是數日。
若木聽得入神,佛道兩路初現,只覺得劍法再開生機。
而那山神則機敏,變化出了山石作為刻板,在旁邊,土行孫轉述整理,而山神則迅速地將劍僧和土地所說的記錄下來,以師來稱呼老土地,而僧人則是先以客,后以僧代替。
所謂師言,僧問,師答,僧復言。
這一次講述又是三日,劍僧和土地的談論方才意猶未盡地結束。
彼此的理念和想法,所見所聞所知,刺激對方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和程度,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地方,未必還能夠有這樣的局面出生,這是天時地利人和難得的巧合。
若木呢喃佛門,道法。
背后南明離火劍錚錚然出竅,燦燦流光不熄。
而神魔焱天華幾乎看地呆住,他第一此發現,在力量和享受之外,竟還有如此廣闊的天空,他感覺自己原來竟像是個捧著石頭當做是寶貝的孩童一般,一直洋洋得意,而今抬起頭來,方才見到了燦燦星辰無數,一時癡住。
而那初生的山神則是記錄了密密麻麻一整片石板,劍僧心中出現的疑惑,在這交談當中得到了些許解答,也出現了更多疑惑,**結束的時候,群獸三拜之后散去,劍僧起身,朝著老者行禮,土地則雙手合十還禮,都有所悟。
“大師欲要前往何處?”
劍僧平靜回答道:“貧僧欲要以雙腳丈量九洲,聽聞天風國道統傳承自風神,是為天風,又有一說是傳承自九天玄女,故而想要一探究竟,前往彼處,老者要去何處?”
土地撫須笑嘆道:“也算是,丈量九洲吧。”
“那便就此別過。”
“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