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風將枯瘦的右手放在線裝書上,大拇指在封面上撫摸一會,臉上帶著一種名為“懷念”的神色。
這本線裝書挺厚的,大概比新版新華字典厚一些,應該是可以砸死人。
半晌之后,劉士風才對黃崇說道:
“本派的宗旨,講究心與意合,以達心意統合于自然,求天人合一,需要時刻體悟天道,無論是凝練法力,或者是畫符施法,都需心意合一。”
“心意合一?”
“對,心意合一,茅山的各類符咒,其中都凝練著數代,乃至是十數代前輩先人的心血和心得體會,吾輩后人在習其技藝之時,亦當領悟其中所蘊含的規則,以此為營養,時刻不忘悟道本源,提升自己。”
“故而,我心意一派,對法術運用與法力掌控,都要遠超尋常修士,為師亦因此習得符陣大道。”
“以驅邪符為例,尋常修士,若是能發揮其十分威力,那為師就能發揮其十二分威力,其中差距不在法力,亦不在法術,而是對天地規則的感悟,習我心意一派秘典,不僅法術更強,還能借此領悟天地規則,為日后進軍無上大道鋪平道路,可謂是一舉兩得,故而本派修煉之法,是先難后易。”
“原來如此。”
依照黃崇的理解,這其中的大體道理和武道也是相通的,說白了就是重視基礎,就像修煉天意四象訣,此功以一指禪為基礎,如果能完全參悟一指禪的玄機,那么日后修煉天意四象訣就會事半功倍。
相反,若只是練會一指禪,沒有細加領悟,就去修煉天意四象訣,那就是事倍而功半,修習效果極差。
修道、悟道,其核心就在于體悟天地規則,尤其是要進入得道全真境界,就需要對天地的規則有深刻理解,最后才能化天地規則以為己用。
劉士風的意思就是,在學習畫咒、法術的過程中,不能只是簡單的照貓畫虎,要體悟出蘊含在其中的規則運用,時刻不忘提升自己對于大道的感悟。
這種操作聽起來好像沒問題,實際上卻違反了修行界的常規操作。
修行界的常識就是——修士在修煉的時候,不要強行去體悟所謂的“天地大道”,而是等要進軍得道全真境界的時候,再集中時間和精力,去慢慢去體悟天地規則,以期一舉破境,成就大道。
故而,只有天賦、運氣皆上乘的修士,才能悟道得全真,而那些天賦、運氣有所欠缺的修士,恐怕一輩子都得停在無咒施法境界。
心意流派,逆向而行,一開始就要求門下弟子在修習法術的同時,要去體悟天地大道,為日后突破得道全真打下基礎。
甚至,可以認為心意流派之所以要修煉法術,只是為了更好體悟大道,以便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如此看來,心意派的理念似乎更加先進一些。
其實不然!
理念就是一個理論罷了,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實施。
類似于心意派的這種修煉之法,先人前輩也并非不是沒想過,可難點在于如何操作,如何修煉。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很殘酷。
要一個修士一邊修煉法術,一邊體悟大道,這樣的效率,太慢了,還不如先專心畫符、修煉,提升修為,等日后修為夠了,再去慢慢體悟大道,何況不管是修煉法術或者體悟大道,都是異常艱險的事情,馬虎不得,一心兩用搞不好會讓修士走火入魔。
所謂“魚和熊掌不得可兼得”,就是此理。
所以很顯然,心意流肯定有自己的獨特方法。
“這本道典,是本派先祖呂洞賓所留,傳承千年之久,當年由我師傅,也就是你師爺傳給為師,現在,為師就將這本秘籍傳給你。”說著劉士風雙手拿著書,遞給黃崇。
這可能是黃崇印象中,老頭子最鄭重的一次,當初在木板上寫祖師爺名字的時候,他都沒如此這般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