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之后,或許大家都忘記了《達芬奇密碼》究竟講訴什么內容,但他們絕不會忘記這本書里面出現的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破譯方式,估計全球研究密碼學的教授、專家看完之后都要忍不住跌破一地眼鏡!
但凡能夠暢銷全球的書籍,不管是小說還是雞湯文學亦或者童話讀物都好,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它們均有吸引讀者的“魅力”。
而《達芬奇密碼》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便是它在故事之中展現出的一環扣一環、環環緊密相扣的畫作隱藏密碼破譯情節,在整個文學電影幻想藝術中熠熠生輝,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
李淳罡并不是沒有寫過驚悚類的作品,實際上他最早出道就是靠這個類型出名的,比如說《鬼吹燈》同樣屬于驚悚類。
但《達芬奇密碼》又跟之前寫的《鬼吹燈》那種推理、驚悚不一樣,是完全不同兩個類型,簡單來說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它是將恐怖元素跟偵探破案元素結合起來,寫一個符號學專家因為卷入一樁殺人事件而不得不一步步去破解其中所蘊藏秘密的故事,有著大量的密碼破譯內容。
恐怖跟驚悚并不僅限于血肉橫飛的場面或者殘酷的折磨、刺耳絕望的尖叫,沒有太多正面描述的暴力情節,但一環扣一環一步步解開謎題的緊張氣氛卻在人物內心世界跟心里過程中升騰而起。
電影《達芬奇密碼》是經典,不過小說其實更勝一籌,文字是影像永遠都不可能取代的!
這部最成功的地方并不是受人爭議的敏感宗教問題,而是令人發指的細節,一種從文字里透露出來的緊迫感和邏輯嚴密性,就好像你明明看到一半內容的時候,往往因為一個謎題而不得不倒回來從一開始重新推理一遍,這些線索都是環環相扣的,缺少了哪一環都是無法推理出下一環的。
在上帝觀影模式的李淳罡,明知道是在文學百科系統的“身臨其境”內,這一切都不過是虛幻的假象,但還是有種隨著故事發展而來的緊迫感,心有戚戚焉。
他默默笑起來,這應該才是驚悚與懸疑推理類型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
【文學百科系統】身臨其境時的時間流速是比外界正常時間要慢的,所以在外界看上去明明才過去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距離到達目的地奧克蘭還要差不多十個小時的旅程,實際上他已經經歷了整整一個故事的時間,等整個身臨其境結束后,此時正是印象最深刻的時候,剛好可以在這個時間里面仔細回憶回憶故事的內容。
不光把同名電影給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甚至還花時間把原著也仔細看了個遍,只不過相比較于同名電影因為篇幅問題對劇情進行過不必要內容的刪減使得整個故事情節顯得緊湊無比、刺激非常,而小說原著可就不行了,需要解釋的東西不是一般的多,并且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先進行鋪墊,后面再引出效果才會更好。
—
李淳罡很佩服原作丹·布朗能創造出《達芬奇密碼》這部作品,尤其是從“達芬奇創作的畫面”作為整個故事的切入點來說,絕對是驚艷世人的。
在此之前,沒有人!一個都沒有!會懷疑過達芬奇的畫面里面是否藏有什么密碼,更不會有人憑借著腦洞與幻想硬生生與現實完美的結合到了一塊,形成這么一個絲絲入縫、環環相扣的故事。
誰能想到丹·布朗在創作文學之前居然是學習音樂、制作音樂的,曾經還發行過一張名為《天使與魔鬼》(Angels&Demons)的音樂CD。
現在李淳罡如果說要把《達芬奇密碼》寫出來的話,迫在眉睫需要補充很多相應的知識,照著原著的內容一字不差、原封不動照搬寫出來不是不可以,但這并不是他想要,而且以他目前看完整部作品之后的看法就是......
作品里面還是有能夠精益求精地方的!
畢竟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亂寫一通的話,得向全體讀者謝罪!
正好下周要去米國錄艾倫秀,到時候可以順道找蘭登書屋或者環球影業的人問問,有沒有辦法借閱一下涉及宗教與一些有關于達芬奇這個人與其創作畫作的詳細資料,可以的話最好能夠帶回國就最好不過了。
還有就是這本書在另一個位面是在04年寫出來的,先不說兩個位面之間存在可以忽略不計但多少還是有一點的差異,就說時間軸上跟當今社會同樣存在有一定的差別,這自然就需要與時俱進。
要不然一個00后寫出來的作品,很多地方卻是04年脫不了關系,你不要告訴我在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創作了。
不過這恰恰是李淳罡需要逐漸掌控的東西,甚至說已經有了相關經驗,因為《魔戒》的末尾處就是經過其精修后才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