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艘跑短途的貨運飛船,諾加德號按說不會有只在大型戰艦和移民船上才會有的裝備。但是一切在經過了塔寧這個“恐怖分子”的手之后就變得不科學了起來,里面多了很多無論是實用性還是功能性都非常全面的東西,比如飛船工廠。
在3D打印機提供一些無法量產的部件后,不大的工廠能夠生產的東西多到陳霖有些驚訝。這個由工業機器人維持運轉的智能工廠必要的時候連小型飛船都能搗鼓出來。
在大型3D打印機的輔助下,陳霖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兩百四十輛工程機器人的制造。為了尋找金屬材料,陳霖連第一甲板層的密封艙門都拆卸了下來。
相比工程機器人,陳霖更喜歡叫這些鐵疙瘩SCV,雖然它們和既能夠建造地堡又能搓戰巡的SCV比起來功能太單一了些。
沒錯,這些工程機器人的功能比較單一,主要能力就是挖礦以及建造一些基礎建筑,如金屬冶煉工廠。加裝采礦單元就是采礦機器人,換上工程機械臂就是建筑工人。這是陳霖在3D打印機的數據庫中找了很久才找到的外星高科技——民用技術。
為自己建造一個后備基地的計劃在陳霖打算返回地球的時候就已經敲定了,陳霖甚至做好了回到地球招募人手,武裝奪權再單干的準備。只不過陳霖預期中的基地是建造在太陽系的木星系統中的,在遇到了矮星系后,才準備將基地的選址放在這里。
矮星系和太陽系的距離并不遠,諾加德號不到三個月的航行就能夠輕易的抵達,而且這里的資源也比較豐富,還非常隱蔽,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寶地。以后等力量壯大了,陳霖甚至打算在褐矮星系改造殖民星球。
暴君和泰坦都是不錯的選擇,太熱?沒關系,降溫就可以了。星系外圍有一片不小的行星帶,里面多得是個頭數十上百公里的彗星,到時候將這些雪球拉過來朝2號3號行星撞擊,就不信溫度降不下來。
沒有陽光?更簡單。在大氣層外掛人造光源就可以,十個不行就一百個,到時候連晝夜交替以及光照強度都能夠自己調節。
如果改造星球不靠譜的話,建造太空城市總可以了吧,褐矮星系雖然不大,但是隨便采集一點資源就足夠數億人口的生存了。地球那么巴掌大點的地方還養活了超過七十億人呢。
至于相對溫和的4號行星反而不在陳霖的選擇范圍內,低重力環境并不適合地球人的生存。在低重力甚至是無重力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骨頭會脆的如同粉筆,到時候會產生一系列的麻煩。
聚變反應堆說起來不過就是一個磁約束裝置加上一個激光點火裝置而已,地球上各國搞得之所以那么困難復雜,說起來還是材料工藝不過關導致的。到陳霖這里就簡單多了,僅僅花了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一套大型的聚變裝置連同配套設施就被諾加德號飛船工廠搞了出來。
這套聚變裝置將會被陳霖放在星球表面的移動采礦站里面。在陳霖的計劃中,星球表面的采礦基地必須得能自己移動才行,就如同地獄星上的那個巨大的移動要塞一般。它將在4號星表面不斷地遷徙,將沿途遇到的所有金屬礦全部轉化成成品金屬錠堆積起來。
SCV的執行力比人類本身要強太多了,準備工作完成后不久,一百臺采礦SCV和三十臺工程SCV連同基礎的加工零部件在被陳霖投放到地表不久就開始了工作。一天后,一個大型的露天礦場就初具規模,等到一個星期后諾加德號離開時,一座大型的采礦基地已經開始朝外面吐金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