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豐收節結束不久后,每個人的掌上電腦上都被推送了征集科學考察隊成員的信息,在自愿的情況下可以報名參與選拔。
初試合格的人可以暫停眼前的工作進入航空港的臨時培訓機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合格之后就會被安排進一支支四到六人組成的科考隊中進行環太陽系科學考察行動。
他們的工作會被諾亞安排其他人頂替,從此以后這些人都會進入科考部,作為火星基地專門探索外太空的力量保存下來。等到將來造出可以進行曲速航行的飛船,這些人將作為火星的先鋒,為人類的外星系殖民開路。
在陳霖的設想中,未來的外太空殖民程序是這樣的:位于太陽系中的各種探測器(引力波探測器,中微子探測器,光學探測器等)陣列首先在太空中篩選比較有價值的星系,找到目標并完成初步的評估之后再進入階段二。
從太陽系出發的科學考察小組從搭乘可以高速飛行的科學船對該星系進行探索,詳細搜集目標星系的信息并為殖民船隊尋找安全的前進路線。當目標星系的情況傳回太陽系并得到正面評估之后再開啟程序三。
由移民船團,護航艦隊以及工程艦隊組成的大規模殖民軍團從太陽系出發朝著目標星系前進。待殖民軍團抵達目標星系之后,移民船團在宜居星球降落,成立移民政府,對星球進行地球化改造。
與此同時,設備齊全的工程艦隊在目標星系內展開,建設預警陣列,能源采集系統以及進行星際采礦,對殖民星球的建設進行工業反哺。
當殖民地實現自給自足之后,工程艦隊的基建目標開始偏向于軍事,建造軍民兩用的太空軍事要塞。
這些要塞在和平時期可以用作太空城,星港以及貿易港口,戰時則轉產太空戰艦,負責殖民星系防御的同時為從各個殖民地匯聚過來的艦隊提供維修和補給工作。
隨著從太陽系出發的殖民軍團越來越多,人類的力量就會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直到將人類的觸角延伸到銀河系的每一個角落。當然,要實現這一點很難,甚至星際殖民還沒有進行多久,先期成立的殖民政府就割據獨立了。
能夠把一個小小的地球活成兩百多個國家的人類在這方面簡直就是行家里手,想要裂土封王的陰謀家簡直如過江之鯽。隊伍變大了,這樣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一些。尤其是與殖民地之間往來一次都需要以年為單位進行星際航行時,更是為這些陰謀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想要實現人類文明制霸銀河系的宏偉藍圖,陳霖首先要對付的可能不是那些虎視眈眈的外星人,而是時刻想要搞分裂的陰謀家,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
當然,現在想這些還為時尚早。真的要進行外太空殖民的話,火星的人口至少得達到上千萬才會考慮。想要保持人類基因的多態性并持續健康的發展下去,星際殖民的人口最少也得有五十萬才行。
否則的話整個社會很可能會直接崩潰掉,重新回到愚昧的原始時代,亦或者是移民為了適應殖民星的環境,進化出各種奇形怪狀的亞人類物種。
時間在忙碌中快速的推進,當生態農場中的小麥再次長到齊腰高時,一艘艘小巴士從火星的淡紫色大氣層中沖出來,朝著太陽系的四面八方飛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