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一篇末尾做了個小修改。
——————————————
歐楚良跟在袁為民身后,來到走廊里一個長椅上坐下。
“小歐,小許和我說過你能明白足協十二分跑的真正意義,但我想你還不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吧!”
“愿聞其詳。”歐楚良點點頭,這些足協內部決定,他還真不是很清楚。
“那說起來,可就話長了。”袁為民深吸一口氣,陷入了回憶中。
每一個足球城市在過去的10年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但昆明這個城市卻很簡單,簡單到許多人用“春訓”、“體測”四個字就能概括了。
在昆明西南市郊,美麗的滇池旁一條由東向西長約4.5公里寬約40米到300米不等的長堤,名叫海埂。
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化,海埂這個地方被選為國足集訓營。而集中春訓,便是中國足球計劃體制最集中的表現。
海埂春訓可說是中國足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年冬春之際,國內36支甲級隊齊集滇池湖畔這塊寶地,為秋天的收獲而揮灑汗水。
1994年時,足協把體能測試作為球員參賽資格標準。由于涉及到飯碗問題,因此各隊這一年開始都非常重視春訓和體測,12分鐘跑和5×25米折返跑成為中國足球的又一個象征。
1994年3月17日,首次體測在昆明拓東體育場進行。
上午9時,廣州太陽神隊第一個參加12分鐘跑測試,結果19人參測僅7人達標,11人達到及格線。前衛張兵栽倒在2900米前,失去了參加聯賽的資格,成為體測祭壇上的首個“犧牲品”。
1995年3月15日,李勇、趙發慶和唐堯東等18名年過30的老國腳聯名上書春訓辦,以年紀大、不適應12分鐘跑為由,要求照顧及免測,但沒有得到批準。
如此矯枉過正的模式,民間一片哀聲哉道。
尤其是運動員,他們非常不理解為什么要用這種強硬的體能標準來作為自己能否踢足球的依據。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足協下達的這項規定,是王軍生在92年紅山口會議上臺后,咨詢了全國二十多名老國腳、老足球人所得到的結論和建議。
“軍生剛剛接替年為四上臺后,他面臨的就是一個誰都不敢接的爛攤子。”袁為民回憶道。
虛心的王軍生四處請教后,終于得到一名老前輩的指引。
承上啟下,事必躬親,三思而后行。
尤其是足球改革這一塊,怎們改,從何處著手,王軍生為此連同馬可見一齊,聯合京城體育學院七名教授到海埂進行了一次座談。
七名教授先到海埂一周,對這期間男足的訓練也完成了調研。
座談會上,一間有些簡陋的小會議室被七名教授和足協春訓辦公室工作人員擠得滿滿的。七名著名教授分別從事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管理學等方面研究。其中三名教授還在王軍生求學時,給他上過課。
“今天軍生統治是想聽一聽教授們的意見,請大家暢所欲言。”馬可見主持會議道。
會議室里的氣氛一下子凝重起來,沒有人講話搭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