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雞生蛋?”袁為民琢磨了一下,突然反應過來。“好家伙,你這是變著法說服我想去國外踢球啊!”
“袁大爺,我的確是在說服您放開球員轉會限制,給他們出國踢球的機會,但并不是給我自己謀利啊。”
“哼哼哼,你小子油嘴滑舌的,誰知道你那七竅玲瓏心里在想什么。”袁為民很是不服。
“袁大爺,我這是實話!就拿巴西來說,巴西足球水平夠高了吧?但巴西隊的大部分主力都在歐洲踢球啊!而這些巴西國腳退役前,也會回到國內踢一段時間。”
“這樣一來,巴甲的水平也水漲船高,巴甲球隊不但能獲得南美洲解放者杯的冠軍,甚至在豐田杯同歐洲豪門的對決也不落下風呢!”
巴西和歐洲俱樂部的情況袁為民是知道的,聽歐楚良拿巴西舉例子,袁為民也動了心。
雖然他清楚中國隊在奧運會中1比0小勝巴西是僥幸,但不代表他不會去想象:如果中國隊真的和巴西隊的水平相當了呢?
那時候,球迷們該滿意了吧?
歐楚良趁熱打鐵道,“中國和巴西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巴西在這方面都能不吝嗇自己的球員去歐洲發展,那么咱們為什么要限制球員去南美、歐洲發展呢?”
其實在說到“先發展聯賽水平需要更長時間”時袁為民便知道這條路已經行不通;歐楚良說先揠苗助長一下國家隊水平,也只是給袁為民提供一個方向。
足協不是他一個人的,很多事是需要開會集體討論的。
今天歐楚良帶給他的“新觀念”實在是太多了,從YOYO體能測試到開放運動員國外轉會,袁為民有些消化不了。
事實上,關于球員轉會的提案在94年足球職業化的時候就已經上了章程。在這個年代,人民群眾對轉會其實沒什么概念,一些球員和俱樂部負責人甚至還不知道球員還可以換球隊踢比賽。
在甲A草創之初,德國足協秘書長史密斯就建議王軍生,“軍生同志,我建議您最好在三年之內不要開放轉會窗口,否則您將面臨的麻煩將會呈幾何倍數增長!”
最后足協開會決定,1995年開放轉會。
1995年1月1日,遼寧隊黎冰是第一個向俱樂部提出轉會的運動員。
這一年,全國共有三十名運動員向各自俱樂部提出轉會神奇,四十二名外籍球員準備接受各俱樂部挑選。其中十六名國內球員經過雙方俱樂部協商,完成轉會手續,獲得成功。
但是成功的風光背后,卻依舊起了波折。
關于湖北武鋼三名運動員的轉會問題,俱樂部方一直持反對意見。
他們不能理解:為什么運動員一提出轉會,只要符合規定,足協就能批準。難道有錢就真的可以買到一切,有錢就真的能辦成一切事情嗎?
顯然,武鋼俱樂部的領導人對運動員為什么要轉會、轉會的目的和意義沒有完全理解。而實際情況是不止武鋼一家,還有一些俱樂部領導人也是如此。
甚至一些俱樂部的領導人也在自責,他們覺得自己對球員太不了解,對己方太過自信,認為根本不會有人提出轉會。在沒有做過細致的了解下,就向隊員宣布可以轉會。等到他們真的要走時,卻一個個傻了眼。
這件事最終在湖北省體委副主任的認真研究后宣布三名隊員不符合轉會要求,原因是合同期還未滿,故不能轉會。這讓那些俱樂部的領導人暫時“松了口氣”,也讓他們開始明白,法制在中國足球界運行。
但解決矛盾需要時間,國內的轉會風波還沒有徹底解決,現在又開放轉會國外的通道,那俱樂部老板們不得罵死足協?還不得一個個撂挑子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