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隊晉級四強的消息傳來,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這是自1977年第一屆突尼斯世青賽開辦以來,第二次有亞洲球隊闖入四強。
1983年的時候,韓國隊和波蘭打滿了120分鐘才敗北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14年過后,亞洲終于又有一支球隊過關斬將,闖入四強。
而且這屆世青賽還是首次擴軍到24支,競爭難度根本不是14年前可以比擬。
最重要的是,中國隊四強前最后一站不是什么魚腩球隊,正是明年世界杯的舉辦國法國!
對坐擁巴特斯,齊達內,德塞利,德尚,利扎拉祖等球星的法國隊來說,那可是明年世界杯奪冠的頭號熱門。
而且據法國媒體透露,這次世青賽也被看做是一次選拔。像亨利,特雷澤蓋這樣的年輕球員也會被納入法國國家隊陣容之中。所以這樣一支法國隊折戟世青賽八強,是所有球迷都未曾想過的。
尤其是一些歐洲球迷,他們不是不能接受法國隊被擋在四強門外,但那得分淘汰法國隊的人是誰。
如果說是世青賽冠軍三次得主巴西,亦或是上屆冠軍阿根廷,再不濟也是同樣來自歐洲的艾爾蘭或者西班牙,法國人都能接受。
但輸給中國隊是什么情況?
中國隊?
中國人會踢球嗎?
中國足球的職業化才幾年而已,這顆幼苗最終會長成什么樣子還沒有人知道。
但現在,中青隊用一個謠言的戰績向全世界證明,這個國家的青年軍正在冉冉升起。
“長城下的滑鐵盧”
《隊報》用兩個帶有鮮明立意的詞語形容了這場“戰斗”。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隊員做的已經足夠好。比賽大部分的時間里,他們都在進攻。可每一次射門,卻總是稍微欠缺一點運氣。”
“直到后來點球大戰的開始,我們這才發現并不是壞運氣阻擋了國王征服的馬蹄。在我們的軍隊面前,不知何時佇立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長城。”
“古老的東方人用勤勞的汗水和智慧鑄造出了一道連綿千里、堅不可摧的城墻,從古至今抵御了無數次外來者的入侵。”
“如今中國人把它搬上了足球場,在點球大戰中,我們的隊員有三人陣亡...”
《隊報》說得沒錯,任何一支隊伍碰到萬里長城,都會鎩羽而歸。
但不同于《隊報》把這次失利歸于中國隊防守太強上,西班牙的《馬卡報》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把這次勝利的榮耀加在一個年輕的中國人身上。
當《馬卡報》用雙方第三次猜硬幣的照片當做報紙頭條時,球迷們一眼就能看出,比賽最終的勝者是誰。
普通的照片經過后期的渲染,左側的歐楚良幾乎完全沐浴在光耀之中,臉上寫滿了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反觀另一側處在黑暗中的維爾德,兩只眼睛透露著猜疑和焦慮。
這張仿佛是“天堂與地獄”的碰撞,對自詡光芒的歐洲人來說,自然是正義的一方笑道了最后。
而這張照片在年末也被美國的《國家地理》提名,并且最終獲獎。
《馬卡報》在報紙中列舉了法國隊全場比賽的控球率和射門次數,再輔以中青隊的攔截次數和歐楚良的撲救次數進行對比,營造出中國隊一個人防住整支法國隊的錯覺。
再加上點球大戰跌宕起伏的劇情,歐楚良這個“能攻善守”的守門員,第一次在全歐洲揚名。
一時間,歐楚良成為了新生代門將的代名詞。就在舒梅切爾,帕柳卡,范德薩卡恩等人逐漸老去之際,誰都沒有想到新的接班人會出現在亞洲,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壤。
“我要歐楚良!”
這個聲音第一次在歐洲大小俱樂部的辦公室里響起。
什么“中國的馬拉多納”、“中國的戴維斯”,這些夸張至極的外號全部靠到一邊。
管理層不傻,哪個是夸大其詞哪個是寫實他們還是分得清的。不說別的,光是點球大戰三次撲點,這樣閃耀的戰績足以打動這些俱樂部他們。
中國的職業聯賽他們可以看輕,中國的國家隊也同樣可以不放在眼里。但中國年輕一代的生力軍,他們卻不得不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