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贏得亞運會主辦權后,在首都德黑蘭西部規劃了規模宏大的體育中心,為亞運會的多項運動比賽建設場館,阿爾亞梅赫爾體育場就是是體育中心的主體育場。
1971年10月18日,阿爾亞梅赫爾體育場舉辦了落成典禮。
德黑蘭的兩家足球俱樂部波斯波利斯足球俱樂部和德黑蘭獨立足球俱樂部(當時名為王冠)都把主場設在了這里,伊朗國家足球隊也把這里作為主場。
阿扎迪體育場在歷史上舉辦了1974年亞洲運動會的開幕式、閉幕式以及田徑和足球比賽。這屆亞運會上,伊朗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排名金牌榜第二位。
1976年,這里還舉辦了亞足聯亞洲杯,伊朗國家隊實現三連冠。
德黑蘭原本有意向申辦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阿扎迪體育場作為奧運會的主體育場。由于局勢動蕩,德黑蘭在1978年退出了申辦程序,唯一候選城市洛杉磯贏得主辦權。
由于體育場建在一個人造的小山坡上,司機開始緩緩踩下油門,大巴車也發出了爬山時的悲鳴。
離體育場越來越近,球迷也越來越多,隊員們的表情也越來越嚴肅。
到目前為止中國隊還未輸過比賽,如果這場比賽獲勝,那么世界杯的一張入場券基本就已經抓住了半截。
而伊朗隊,就基本淪為和沙特等其它球隊爭奪第二的下場了。
這樣的結果不但國內球迷預料得到,伊朗人更是清楚萬分。
在這樣一個足球盛行的國度中,當中國隊來到德黑蘭之后,幾乎全伊朗的人民都抱成一團,盡自己所能為客隊制造壓力。
在獨立酒店住宿的幾天,每天晚上都有伊朗本地居民在窗外的大街上大呼小叫。他們甚至來了個三班倒,幾批人輪換著干擾中國隊員的休息。
這種事,哪怕告知當地政府,對方也不會去管。
“先生,這是民間的自發行為,我們的警察已經派出去驅逐了。”
每每回想起對方官員謙恭的嘴臉和那些窗外穿著警服、戴著大蓋帽的警察和當地居民一起“擾民”的情景,隊員們就恨得咬牙切齒。
但這又能怎樣呢?
在人家地盤,只能任人宰割。
阿扎迪體育場像一個倒扣的碗,山坡如同體育場的外殼,坡面上裝飾著帶有伊朗特色的花紋。
沿山坡而上,可以到達體育場的上層看臺。
而坡道底下的隧道,則是下層看臺的入口。
大巴車到了這里,幾乎大部分伊朗球迷和大巴車分離。
在阿扎迪體育場,并不是坐得靠下,坐得離體育場越近花的錢就越多。
實際上,這里僅有8W不到個座位,卻每逢大賽,都能涌入10W球迷入場觀戰。在這里,體育場允許球迷站立觀戰,為的就是節省空間,為主隊助威。
那些不懷好意的球迷用“仇恨”和“憤怒”的目光最后看了一眼大巴車后,緩緩低行,朝隧道口走去。
但仍舊有一部分球迷圍在大巴車旁,給中國隊員施壓。
他們中大部分是買不起票進不到球場里的居民,等比賽開始后要么找機會溜進體育場,要么干脆站在體育場外聽聲。
看著這些像牛皮糖一眼黏在大巴車外的伊朗人,隊員們心里煩躁不堪。至始至終,他們雖沒碰到過任何中國隊員的衣角,但卻實實在在地惡心了眾人。
試想一下,在比賽中奔跑時,身旁還跟著一個對你怒目而視的伊朗人,那感覺有多糟糕。
但就在這時,一陣嘹喨的歌聲從窗外傳來。
雖然有擋風玻璃馬,但是音量依舊從窗戶縫隙中鉆入隊員耳中,可想而知這歌聲有多響亮。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兄弟姐們都很多,景色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