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隊出線后,足協在京城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慶祝中國隊員得勝而歸。
次日,雖然取勝出線,但足協還是發揮了優良傳統,對這次世預賽進行了報告總結。
下午,中國隊宣布解散,各自隊員回歸母隊繼續參加聯賽。
歐楚良算了算日子,并沒有直接飛回那不勒斯,而是抽出一天的時間回了趟遼足。
次日,國家體委宣傳司司長何慧仙通過新華社發一篇名為《給中國足球一個準確的定位》的文章,認為在開賽前各方在定位問題上都很清醒,可開賽后隨著比賽勝負的起伏,在定位問題上便開始搖擺。
“尤其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在十強賽第一循環中取得優異成績,期望值也隨之被“炒”高。而當我們客輸伊朗、主輸給卡塔爾隊、客平沙特隊后,眼看來之不易的機會稍縱即逝,人們便不愿面對這個現實,在定位問題上又搖擺起來。”
“我們在完全應該出線、絕對可以出線的情況下差一點痛失良機,是一個重大的失誤。還好最后時刻在贏得勝利,并且在于日本隊的比賽中發揮出彩,拿到了亞洲區最后一個出線名額。”
“到最后,文章總結道,平心而論,中國隊雖不是亞洲十強中的二流球隊,但也沒有完全具備沖擊世界杯的實力。”
“例如這次世預賽,雖然已經沖出亞洲,但僥幸成分居多;如果不能保持清醒頭腦,把偶然沖出去看作是必然,看不到自己的綜合實力仍然不夠,那就把自己的位置又放高了,一定還會在未來的比賽中犯錯誤,重新倒退回來。”
“定位問題非常重要,只有對中國足球準確定位,才不至于靠偶然性實現理想,才能從挫折中看到必然性,才不至于把失敗和責任僅僅歸結于某個教練、某個隊員、某個場次。”
“”只有做到準確定位,才不會受一次比賽成績好壞的影響。扎實提高各個環節的水平,全面增強綜合實力。”
此文一出,在民間引起一片嘩然。
雖然何司長希望給中國足球一個明確的定位,但是她自己卻也沒有說明中國足球到底是亞洲一流還是二流,只是說中國隊介于二流和一流之間,二流有余,一流不滿。
一時間,引起國內一片討論。
像黃見翔、張鷺、老榕等一批人認為,中國足球雖然沖出亞洲,但遠沒到沾沾自喜的地步。“筑高墻、廣積糧、緩稱王”才是最重要的。這次雖然僥幸沖出亞洲,但更應該虛懷若谷,韜光養晦地發展足球,到2001年世預賽的時候,再一舉成為亞洲一流球隊。
而像董鷺,姬宇羊、染紅飛等人則認為,中國隊相較于以往,已經進步十足。這樣的進步是其它任何國家拍馬趕不上的。中國隊一直在進步發展,只是時間倉促、進步到這個節點上通過十強賽展現出來而已。如果再給中國隊一年的時間,中國隊必定會以小組第一的身份直接出線。并且,對于這次十強賽來說,十支球隊中排第三的球隊,還算不上一流嗎?
一流二流之爭鬧得沸沸揚揚,各派都有足球界的威望代表,誰都不服誰。但也正是社會各界爭論形成的氛圍,督促著足球完善各項措施,一點點地進步。
到最后,雖然依舊沒分出個結果。但中國民間普遍認為,中國在世界上至少不再是三流球隊,已經正式擠進二流球隊之中。再怎么說,中國隊已經是這世界上最好的32支球隊之一了,不是么?
11月29日,日本隊次回合1比1在主場戰平澳大利亞。雖然總比分戰成3比3平,但憑借客場進球的優勢,日本隊搭上了前往法蘭西的末班車。
可憐的澳大利亞,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支預選賽一場未輸、卻慘遭淘汰的隊伍。
世預賽亞洲區就此全部落幕,除了東道主法國和上屆冠軍巴西自動晉級以外,歐洲區的丹麥、英格蘭、挪威、奧地利、保加利亞、西班牙、荷蘭、羅馬尼亞、德國、克羅地亞、意大利、比利時、南斯拉夫;南美洲區的阿根廷、巴拉圭、哥倫比亞、智利;中北美洲區的墨西哥、美國、牙買加;非洲區的尼日利亞、突尼斯、南非、喀麥隆、摩洛哥;亞洲區的沙特阿拉伯、韓國、中國、日本成功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