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米蘭和國米共用圣西羅梅阿查體育場作為主場,為了區分,國米主場時稱球場為梅阿查,米蘭主場時稱球場為圣西羅。
————————————————————————————————
“爸,什么是鏈式防守?”
黃父咂么咂么嘴,他雖然知道鏈式防守的大概意思,但卻是個半桶水。自己理解的還不透徹,更別說給別人講了。
看著黃武滿是期待的雙眼,黃父只能硬著頭皮說道:“鏈式防守就是擺大巴,只不過比擺大巴更高級些罷了。”
說著,黃父一巴掌拍在黃武后腦勺上,“好好看比賽,看得多了你就懂了。”
“噢。”黃武委屈地嗯了一聲。
在傳統印象里,足球世界的每一支球隊都有自己獨特的標簽,就像長傳沖吊之于英格蘭、全攻全守之于荷蘭、短傳滲透之于西班牙以及巴西的桑巴、潘帕斯雄鷹的探戈,當然還有意大利的鏈式防守。
而鏈式防守并不僅僅是黃父說的那樣,比“大巴更高級一些”。如果用這種方式來說明的話,鏈式防守是有意識的分層次、主動性的防守,擺大巴就是“毫無作為”的被動防守。再簡單一些,鏈子打斷了擠成一條線就是大巴,大巴出來逼搶就是鏈式。
事實上,發明鏈式防守的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一名名為卡爾.拉潘的奧地利人。當時他率領的瑞士隊只是一支半職業化的球隊,和歐洲其他各國相比,水平相差甚大。
面對32戰4勝3平25負的戰績,拉潘為了增進球隊實力,絞盡了腦汁。
“如何提升隊伍實力?要么找十一個天生就很強的球員,各方面水平完全夠檔次,能在1V1的對決中取得優勢——例如巴西;要么就在十一個普通人之間整合一個專門的構架,讓全員所有人都能在集體利益中發揮最大價值。”
以瑞士當時的條件,拉潘只能選擇后者。而如何在不剝奪球員思考和行動自由的情況下,嚴格執行戰術紀律的方面,拉潘犯了難。
最終鏈式防守應運而生,這個戰術讓拉潘在帶領瑞士賽維特時兩次奪得聯賽冠軍,執教蘇黎世后又拿了5次。
所謂鏈式防守,顧名思義,就是球隊的防守陣型像兩條鏈子一樣:一條鏈子在前逼迫進攻球員、封堵威脅傳球線路;一條鏈子在后進行協防保護。
具體來說的話,鏈式防守一般是以3人組成前衛線,再以4人組成后防線。一前一后像兩條鏈子一樣進行防守,前衛線負責包夾對手,后衛線則伺機攔截搶斷。
在流行的三后衛陣型中,實際上在攻守轉換時,并不都是兩個翼衛拉回當邊后衛,而是兩側的中后衛會拉到邊路防守,然后后腰收回到禁區充當另一個中衛,還是一個近似于4+3的配置。
白班長抱著筆記本,看著江湖-足球網的文字解說,大腦中漸漸對鏈式防守有了一定了解:身著藍袍的那不勒斯中衛線和后防線組成兩條密不可分長鏈,把AC米蘭的每一次進攻化解于無形。
實際上,球場中差不多如此。
俯瞰圣西羅球場,兩條天藍色的鏈子擋在那不勒斯門前,將米蘭每一次的進攻都攔截下來。
雖然鏈式防守在意大利發揚光大,但是近幾年由于規則的改變,很少有球隊再用這種古典式的鏈式防守來比賽了。
稀少,不代表沒有。
那不勒斯雖然排出一個352陣型,但當防守時基本維持在442的樣子。而且達米爾和貝魯奇兩人也不是干看著,他們二人在中線附近組成第一道防線,迫使米蘭隊員在中場附近就開始加快節奏。
節奏一快,隊員之間的配合默契的要求就會相應增加,容錯率也會隨之降低。
再加上這種擺大巴式的鏈式防守,哪怕是世界足球先生維阿也沒辦法帶球攻入那不勒斯禁區。
第13分鐘,年輕的克魯伊維特一頭扎入那不勒斯的防守陣型中。
面對那不勒斯中衛線和后衛線的前后夾擊,荷蘭人閃轉騰挪,想盡一切辦法控制住皮球。
但在巴爾迪尼和隆戈以及其它隊員的包夾下,這個在阿賈克斯閃光的年輕人連最起碼的平衡都難以保持。
只見他一會兒踉蹌著邁過隆戈的鏟搶,一會兒在巴爾迪尼的橫撞下東倒西歪。在那不勒斯防守隊員三番兩次的拼搶下,依舊掌控住球權,足以可見其超強的個人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