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許副主席這話一點不假。
想想看吧,當年號稱“標王”的黎冰轉會費只有64W人民B而已,哪怕甲A已經踢了4個賽季,到了98年最高身價也才只有220W而已,還是RMB!
歐楚良借著幫助那不勒斯保級和世界杯的東風以600W歐加盟米蘭在國內已經是天價,現在又給他漲到了850W,換算成美元也有1000W,這樣高的身價刺激著每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
不到一周后,《人民日報》也點名贊揚:“...中國足球運動員在歐洲踢出了身價,踢出了實力!”
“這足以證明,中國人也是可以踢好足球這項運動的。”
“以此也鼓勵那些年輕的足球運動員們,朝著更高的足球標準來要求自己...”
1000W這個數字一出,立刻“炸”蒙了國內的球迷。
“我滴個乖乖啊,1000W美元?那得能買多少輛小轎車?歐楚良也太值錢了吧?”
“是啊,怪不得國內要實行限薪呢!照這樣玩下去,那哪個俱樂部還買的起啊?”
就在球迷們為如此高的身價議論紛紛時,一個比較理性的聲音傳來。
“你還真別說,足協這套限薪整得還挺不錯,我還挺滿意的。”
“怎么說怎么說?”其他人紛紛問道。
“你看現在有些球員,一天天球踢不好,人卻拽得和二五八萬似的。他們要有歐楚良那兩下子還行,可是連給人家歐楚良提鞋都不配,他們憑什么賺那么多?”
“想賺那么多也可以,先在國內把水平提高了。有了相應的水平,再去國外闖蕩。有能耐就賺老外的錢,別沒啥能耐就知道坑咱們本地搞俱樂部的。我有個哥們做生意賺了點小錢,本想組織一支球隊參加中乙支援足球建設,可誰知道那些會踢球的一個個張口就是上萬,這工資誰開的起?”
經明白人這么一說,其他人也都緩過味來。
確實如此。
人家老外能給那么多薪水,一是人家足球運營和實力到那了,這個價錢是市場決定的;而咱們國內足球還處于起步階段,短短4年能有220W人民B已經夠高的了。再高的話就虛了,只能是泡沫,而且運動員也確實沒達到那樣的水平。
如果有球員覺得自己夠格了,想賺更多的錢。完全可以在比賽中表現出自己,然后爭取轉會國外的機會。
正好現在足協也在建設修補轉會國外的基礎標準和政策,并且還設立經紀人考核機構。為的什么?為的不就是怕你出去后挨欺負么?從這一點上來看,足協是鼓勵你出去的。但你有沒有那個能力,就要看你自己了。
“而且人家歐楚良這身價是自己一點點打拼賺下來的。”
“先是奧運會,然后是亞洲杯,十強賽,聯合會杯,世界杯,意甲聯賽。這么多比賽一步步憑著自己硬實力,咱們大家伙兒都有目共睹。別說1000W美元,就是1000W英鎊我都覺得不為過!”
“更何況大家想想,人家歐楚良當初孤身一人去意甲闖蕩的時候那不勒斯買下他才花了多少?那幾乎是白送啊!”
“正因為人家有了這份臥薪嘗膽的準備,才有今天的傲人成就,大家伙說是不是?”
“而且這1000W也不高!”明白人兒繼續說道,“不說別人,今年米蘭買那個比埃爾霍夫就花了1000多W歐,荷蘭人克魯伊維特也賣了2000W歐,歐楚良這1000W美元還是個虛的,人家只是個預測,賽季末能不能達到還說不定呢。”
“所以說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咱們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水平就行了。這玩意就當個驗證標準圖個樂看,關鍵的還得看咱自己有沒有那個實力!”
明白人兒說完,球迷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