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笛以極快的速度吃了三碗飯,然后拔腿就走。
回到自己的房間,他的耳朵里還能聽見胡英咬牙切齒的聲音,以及主桌上大伯爺秦兆安所說的話。
秦兆安說,今年雨水太多,收成不好,恐怕明年會有糧荒。
秦笛了解清末民國的歷史,知道從1906年起,后面連續幾年,都有自然災害,再加上清廷壓榨百姓,水利設施跟不上,導致糧荒越來越嚴重,幾乎大半個中國,從浙江到安徽到湖南、湖北,饑民遍野,四處流浪。這場饑荒在1910年達到頂峰,隨后便是辛亥革命。當然,這只是第一波的大饑荒,接下來還有第二波、第三波。可以說苦難深重的中國,悲慘的日子就要開始了。
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年齡再大一些的話,秦笛很想成立一家糧行,專門從國外進口糧食,然后在內地販賣。不過,倒賣糧食算不上暴利,費的人力和物力倒是不少,趕上暴亂還可能被災民搶了。
等到宴會結束,父母姍姍而歸。
秦笛問秦漢承:“大爺爺說有饑荒,咱家為啥不成立一家糧行?哪怕規模小一些也好,這生意又不會虧本。”
秦漢承笑著解釋:“不成!你爺只想擴大紗廠的經營。俗話說術業有專攻,我們只能做一行。”
母親朱婉解釋說:“如果得不到你爺的支持,咱家沒有足夠的資金!就算變賣家當,也只能湊七八千大洋。你算算,大米四塊錢一石,八千大洋,能賣多少石?”
秦笛道:“兩千石!一石等于百斤,兩千石等于一百噸。”
秦漢承道:“糧食運輸很麻煩,規模不夠,賺不到錢。”
秦笛想想就算了,因為百噸糧食還不夠裝一船,要想走一趟遠洋,怎么著也得幾千噸才行。這年月,比較大的輪船都已經上萬噸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又過去兩年,秦笛八歲了,因為經常吃藥,再加上呼吸吐納,吸收陽光中微弱的紫氣,他的身子越來越結實。
這期間,秦漢承想送他去學堂,秦笛始終都不肯去。
秦漢承拿他沒辦法,既不敢打,也不敢罵,只能絮絮叨叨:“有錢人家的孩子,哪能不去讀書?不讀書就是文盲,將來做不成大事……你就知道閑著曬太陽,不曉得一寸光陰一寸金……想當初你爹我,起五更睡半夜刻苦讀書……我去英國的時候,為了學英文吃了多少苦啊……”
秦笛聽煩了,扔過去一本《歐幾里得幾何》:“您老出個題,若能難住我,我就去讀書。”
秦漢承學的經濟專業,數學方面只是馬馬虎虎,他絞盡腦汁出了一道題,結果被兒子三兩下解決了!
這樣一來,他也沒什么好說的,只能任憑秦笛待在家里。
母親朱婉更不會逼兒子入學,因為她從父親那里得知,秦笛連高中課程都自學完了,根本不需要入學,等將來年紀大一點,直接參加考試就行。
老爺子秦兆吉一輩子辛苦,老老實實做生意,他只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相信“生而知之”的鬼話!他覺得秦笛不正干,每天吊兒郎當,虛度光陰,這么發展下去,將來必然是提籠架鳥滿街遛的混賬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