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承看他反應劇烈,禁不住眉毛一挑,問道:“老三,你真的成親了?為何前天爹問你,你都不說呢?”
秦漢旭面色微變,支支吾吾,看看左右無人,這才壓低了聲音道:“我在日本認識一個姑娘,名叫‘惠子’,一起生活了三年,算不得正式成親。”
秦漢承皺眉道:“是東洋人?”
“是的。所以我不敢帶回來,怕爹生氣。”
“唉,紙里包不住火!你想怎么辦?”
“還能怎么辦?先拖著再說唄。”
“那女人還在日本?”
“不,她來魔都了,暫時住在虹口區。”
秦漢承砸了咂嘴,眉頭緊鎖,覺得這事兒難辦了。
此時中日之間,雖有甲午海戰,但關系還沒有后來那么差。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后,已經變成了工業國家,而中國還是農業國家。日本比中國先進,中國還以天朝上國自居。雙方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對方國家的人。
如果秦漢旭講出實情,估計老爺子秦兆吉會覺得膈應,一上來肯定不會同意。
秦笛卻忍不住想:“完了,我這三叔,將來的日子不好過啊!他在國仇家恨之間,能擺正自己的位子嗎?不會跟著汪兆銘做漢奸吧?”
秦笛本人并不介意三嬸的來歷,日本人也有好有壞,有人支持中日親善,如果從歷史長河來看,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是大趨勢,要建立人類共同體。后世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再加上東協十國,不就是新版的東北東南亞共榮圈嗎?
當然,戰爭期間扭曲的人性,也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中華民族站在山巔,需要放眼往前看,不能被仇恨遮住眼睛。
因為辛亥革命已經勝利了,秦漢旭這次回來,就沒打算再走。
除了武昌和金陵之外,魔都也是革命黨人盤踞的地盤,孫中山和宋教仁經常在這里出沒。
1912年,孫中山在金陵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改國號為“中華民國”,這一年成為民國元年。
1月14日,袁世凱在北方大肆搜捕革命黨人。
同一天,陶成章被刺死于上海。
陶成章是光復會的主要成員,為辛亥革命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死震驚了天下。
第二天,當消息傳開的時候,報紙都賣瘋了。
秦漢旭看了報紙,沉默了很久。
秦笛隔著很遠,聽見他在咬牙切齒的自言自語:“姓袁的,殺我革命黨人,不得好死……”然后是手槍“咔嚓咔嚓”押子彈的聲音。
上午十點,秦漢旭提著個皮箱,大踏步的走出來,準備離開秦家。
走到大門口,他看見侄子秦笛站在那里。
此時秦笛12歲,個子快到秦漢旭的肩膀高了。
他擋住對方的路,問道:“三叔,快過春節了,你這是要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