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年輕人跟朱婉簽了約,來研究所上班,直接面對的卻是秦笛!
這讓他們感到無比的驚訝:“怎么?研究所的決策人員,竟然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這不是瞎搞嗎?小孩子懂得什么?”
“老天爺!你不是玩我們吧?我們好歹也是大學畢業,就這么容易上當受騙?”
“不行,我要去找朱醫生!問她150塊月薪,能不能拿到?”
“不過且慢,我看這實驗室的設備還行,恒溫培養箱,搖床,天平,顯微鏡,分光儀,都比較先進,買這些東西,要花不少錢的!朱醫生畢業于圣約翰大學,她舉止溫婉,精明能干,應該不會鬧著玩……”
“既然如此,先在這里干兩天,如果是瞎胡鬧,我們趕緊走!”
秦笛將三人叫過來,交給他們一頁紙,上面寫著具體的實驗步驟。
“第一步,在一個250ml的三角燒瓶中,放置20克鐵屑,和30ml水,再加上2ml原料A,震蕩混合,裝上回流冷凝管……”
“第二步,在250ml燒瓶中,加入5ml濃鹽酸,120ml水,再加入5.6克的材料B……”
“第三步……第四步……”
這些人看得一頭霧水,實驗步驟并不復雜,但是有些關鍵的材料用符號來標注,究竟是什么東西,他們想破腦袋也猜不透。
張謙倫皺著眉頭問:“秦大少爺,這些ABCDEF……到底是什么啊?”
秦笛淡淡的道:“天機不可泄露!我在煉制長生不老丹!”
三人哭笑不得,恨不能甩手就走,可是看那實驗步驟,還有事先準備好的材料,一樣樣擱在實驗臺上,也不像開玩笑的樣子,所以忍住了沒走。他們也很好奇,想知道最后能合成什么玩意。
他們想象不到,秦笛交代的課題,是研究磺胺藥。
磺胺藥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抗菌藥,最早由德國病理學家格哈德.多馬克在1932年報道,證明它可以使老鼠和大白兔免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
此時才1912年,到1932年還有20年,秦笛知道磺胺藥的合成方法,沒有理由不能搶先一步。
制備磺胺藥的主要原料包括乙酰苯胺,氯磺酸,液氨和液堿。后兩種國內能買到。最關鍵的乙酰苯胺,要由苯胺經過乙酸乙酰化制備。苯胺是一種化工染料,可以從歐洲進口。氯磺酸可以用三氯化硫和鹽酸反應來制備。大多數原料,歐洲都已經有了。
秦笛現在不缺錢,所以事先找洋行下單,購買了一批原料。
研究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這些化工原料基本上都有毒,一不小心就容易傷人。
秦笛不得不經常去研究所盯著,生怕那三個年輕人燒傷了皮膚、眼睛,或者將實驗室弄得一片狼藉。
日子一天天過去,實驗跌跌撞撞,一點點往前推進。
三位研究員眼見著每一步都有結果,要么是難聞的液體,要么是白色的晶體,雖然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但總算讓他們心安了:“至少秦大少爺是認真的,不是在瞎胡鬧。”
轉眼過了一整年,進入1913年了,秦笛13歲,身高超過了母親,已經是一個英俊少年了。姐姐秦菱出落成了十五歲的大姑娘,中學都快畢業了,跟母親越來越像,多了幾分知性美。妹妹秦月九歲,正在上小學,蹦蹦跳跳,還是小姑娘。
大伯家還跟以前差不多,只是大堂兄隨著小叔,在軍需署找了個差事。
三嬸惠子在霞飛路開了一家書店,秦笛閑時也經常過去看看。
書店里有一些日文翻譯的著作,還有類似《新青年》的進步期刊。
惠子對這個侄子很器重,因為她先前聽秦漢旭講,要不是侄子攔住,他差點兒去上京行刺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