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笛大喜,當即指示將其買下,將所有機械打包運到魔都來,并且雇傭一批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一起隨船送過來。
在美國,人們崇尚的是汽車,自行車只是休閑鍛煉的工具,并不是常用的交通工具。馬路上沒有自行車道,自行車跟汽車一起跑,往往讓人提心吊膽。
而在中國則不然,因為百姓貧困,缺乏鋼鐵,道路不通,做不到汽車的普及,自行車就成了良好的交通工具。
中國被稱為自行車大國。按照后世的統計,1995年單是北京一個城市,自行車就多達831萬輛!
然而在1928年以前,中國的自行車九成九是舶來品,主要是從歐美和日本進口的。
1928年,魔都有幾家人力車行,開始嘗試著自制零部件,結合從國外進口一部分零件,然后組裝自行車,但因為缺乏核心技術和機械設施,同時也沒有合格的鋼材,所以產量很低。
1937年,日本在魔都、天津、沈陽建立自行車廠,才有了全部零件,但因為戰爭的緣故,產量依然很低。
1940年,魔都自行車廠成立,也就是“永久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使得中國有了自己的品牌。
直到1949年,中國自行車產量也只有1.5萬輛。
秦笛知道,自行車是個好東西,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因為汽油受限,汽車都開不動了,自行車和三輪車就成了絕佳的交通工具!
所以他很快成立了一家企業,取名為“神龍自行車廠”,注資五百萬元,在魔都建設廠房,同時提前進口了一批鋼鐵和橡膠,準備生產自行車。
他給自行車廠取“神龍”這個名字,主要還是源于惡趣味:“既然有鳳凰、飛鴿、金獅,那我就取名‘神龍’好了!”
截至此時,渡口市的鋼鐵廠還沒有生產出鋼鐵,不過按照廠長張振業的匯報,鐵礦石已經挖了不少,煤礦也投入生產了,焦化廠煉出了第一爐焦炭,距離鋼鐵廠的全面投產很近了!
為了籌建自行車廠,秦笛不得不登廣告招聘經理。
最終他選擇了王守明的堂弟王守青,家學淵源,出身蘇州“懷厚堂”,品行優良,值得信任。
王守青今年三十二歲,曾經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國后在金陵機械工業局工作了三年,算是張錦江的屬下,因為“民生汽車廠”是張家和秦家合資的工廠,所以他受到堂兄王守明的邀請,來應聘自行車廠的廠長。
秦笛跟他交談了一番,感覺很滿意。
他打心里發出感嘆:“中國也有綿延數百年的大戶人家,特別在江浙一帶。
比如說姑蘇王家,近代出了王季烈、王季同、王季點、王季緒、王季玉、王守競、王守武、王守覺、王淑貞等一批科技界頂尖人物。
再比如吳越錢家,近代出了一位諾獎、二位外交家、三位科學家、四位國學大師、十八位院士。
類似的還有宛山顧家,海寧蔣家……
這些世家代代相傳,培養了不少人才啊!
可惜到了現代,世家逐漸消亡,學校培養的人才固然很多,但缺了傳承數百年的底蘊,沒有了忠厚、勇毅和寬宏……”
既然相信對方,秦笛便開了一張五百萬元的支票,后面的事情都交給對方處理。
做完這件事之后,他便和晏雪一起,挑了個寂靜的夜晚,縱身離開秦府,前往百余里外的蘇州,然后從蘇州乘坐火車,一路向北,直奔東三省而去。那里有很多寶貝在等著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