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天氣陰冷,綿綿細雨,下個不停。
晏雪從儲物手鐲里抽出一把傘,幫秦月撐在頭頂。
秦月想去陸小曼的家,可是她走到地方,發現房門緊閉,屋里沒有人。她只好又傷心地走回去。晏雪一直跟著她。
當天晚上,徐志摩出事的電報發往陸小曼家里,陸小曼難以接受,因而拒收。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晚上,她還和徐志摩吵過一架,第二天徐志摩就身死人亡,陸小曼的心里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然而她這是掩耳盜鈴,人已經死了,拒收電報又有什么用?
陸小曼還有時間悲傷,徐志摩的尸體可沒時間再等。
電報隨即發到原配夫人張幼儀家,張幼儀雖然已和徐志摩離婚。但因為徐志摩的雙親對陸小曼十分不滿,徐志摩再婚后,兩個老人反倒和張幼儀生活在一起。
這是傳統的中國老人,根本不認陸小曼這個媳婦。
張幼儀初得消息,也是十分震驚。
但張幼儀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是她主動在離婚協議上簽了字,此后孤單一人在外國求學,撫養孩子長大。回國后又創立公司,儼然是一名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
張幼儀先把事情隱瞞起來,尤其是對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怕他承受不了,沒有直接告訴他這個消息。張幼儀先說志摩乘坐的飛機出事了,徐志摩本人在醫院搶救。隨后,她提出去醫院查看情況,實際上是帶著兒子徐積鍇前去葬禮現場。
21日下午,徐志摩遺體由沈從文等人運往魔都,在萬國殯儀館重殮。
直到此時,陸小曼才趕到現場。
陸小曼到達時,重殮已經完成,看見是中式葬禮,徐志摩穿的是長衫。她對此并不滿意,提出應辦西式葬禮,穿西服下葬,這樣才對得起徐志摩的一生作風。
但張幼儀卻異常地堅決,她說:“志摩是中國人,而且他已經不宜再折騰了。”
張幼儀此舉有多重考慮。
一方面,徐志摩葬身火海,面目已非,若是開棺重殮,不知道陸小曼能否堅持得住。另一方面,徐申如絕對不想看見自己的兒子以西式風格下葬。基于這兩點考慮,張幼儀一改往日的忍耐,在此事上據理力爭。
最終陸小曼敗下陣來,不再堅持。
秦月和晏雪參加了葬禮。
秦笛沒有現身,他不喜歡那種氣氛,也不愿承受陸小曼的白眼。
在他看來,凡人哪個能不死?有才華的人早死不是壞事,如果死晚了,誰還能記得這個人呢?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只要活得精彩就夠了。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譬如翁美玲,譬如張國榮,譬如鄧麗君,時鐘都停在人生美好的歲月……
當然秦笛站著說話不腰疼,他把修真人當作例外,因為修真人可以長生,而凡人的壽命有終點。
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終于成長起來,收起自己的大小姐脾氣,過上深居簡出的生活。
徐志摩正是因為張幼儀的落后才和她離婚,但他身死后,卻是張幼儀主持了“落后”的中式葬禮。這種事也讓人唏噓不已。
人死如燈滅,哪個先進?哪個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