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景笑著望她一眼,然后提起茶杯,給秦笛添茶。
秦笛微微一笑,道:“看你態度誠懇,我就跟你說說:我得到隱秘消息,未來白銀價格可能上漲!”
“能漲多少?”
“翻一倍吧。”他沒敢多說,否則可能會驚動張錦江,跟著有大動作。
“嘶……”張乃景倒吸一口冷氣!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被人到處利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甚至不怕被絞首的風險!
“你從哪里得來的消息?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作?”
秦笛豎起三根手指:“三個月后通過法案,但是傳導到國內來,恐怕要更長的時間。”
張乃景問:“這消息準不準?萬一不準,可能要虧不少錢。”
秦笛笑了笑:“做投資,從來沒有100%準確的事。虧了只能怨自己倒霉。”
張乃景打定主意,回去之后,也要賣一部分房產。
因為他對秦笛有信心,如果美國真的通過類似的法案,勢必造成白銀外流,通貨緊縮,房價下跌。賣了換成銀元,價格翻一倍;持有房產,則可能虧三成;里外里一比較,差距可就大了。
1934年,是青白黨調集百萬軍隊進行第五次“圍剿”的一年。
大赤黨蘇區非常艱苦,畢竟敵強我弱,領導又比較混亂,太祖被靠邊站,赤俄的手伸得太長,王日月、博果、向忠發這些人脫離中國國情,“左”傾教條主義占據統治地位,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使大赤軍完全陷于被動地位。
清先生在第五次“圍剿”中,選擇持久消耗的作戰方針,和當時國內外相對有利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外部環境看,當時對國民政府壓力最大的日本壓迫有所緩和。日本在華北活動告一段落,北方的壓力暫時有所減輕,此后直到第五次“圍剿”結束,日本在華北一直未有大的動作。
與此同時,南京政府積極調整對外政策,與英、美等國加強聯系,“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于1933年4月開始長達半年的歐美之行,并與美國訂立5000萬美元的棉麥借款合同。宋子文之行被認為標志著“南京政府對歐美國家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的起端”。
在加強經濟聯系的同時,南京政府向西方國家大量訂購武器裝備,據中央信托局統計,1933年和1934年兩年間,購買軍火費用達6000多萬元。這些,既加強了南京政府與西方國家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又提高了其軍事裝備和統治能力。
第五次“圍剿”期間,青白黨出動裝甲部隊,并購買一批德國山炮投入進攻,發揮了相當效果。后來米谷大將回憶:“十九師是紅七軍團的主力,戰斗力強,擅長打野戰,但沒有見到過裝甲車……部隊一見到兩個鐵家伙打著機槍沖過來,就手足無措,一個師的陣地硬是被兩輛裝甲車沖垮。”
秦笛知道,自己無力介入這種軍國大事,而且大赤軍的北征可歌可泣,屬于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容不得外力改變它的進程,所以他和晏雪一起,躲到武夷山修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