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笛雖然對此人有好感,但很少跟對方接觸。
此時的張錦江,也有60歲了,跟秦漢承的年紀差不多。
他為青白黨做出極大的貢獻,也為民國百姓做了不少實事,比如說修鐵路,修電站等等,他雖然是大資本家,但卻有不錯的名聲。
但是自從前兩年,清先生送走了陳宛如之后,就和張錦江漸行漸遠。
張錦江心灰意冷,辭去建設委員會的職務,幾乎相當于退休老人。
秦笛受張乃景的邀請,前來與張錦江見面,心里忍不住犯嘀咕:“這位大佬,為什么要見我?”
當他進入張公館的時候,才發現客廳里除了身穿長袍的張錦江以外,還有一位身穿西服的長者,這位長者眉毛有些淡,面容清癯,頜下胡須刮得干干凈凈,神情顯得頗為嚴肅,給人一種很威嚴的感覺。
秦笛對張錦江行禮:“小侄見過伯父。請問這位老先生是?”
張錦江微笑著道:“你來得正好,這位是蔣百里先生!”
秦笛倒吸一口冷氣,道:“原來是蔣老先生,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皓月當空!”
蔣百里瞄他一眼,淡淡地道:“花里胡哨的捧人話,就別說了。你又不是軍人,哪里見過我呢?又從何處聽說我的名字?”
秦笛笑道:“有人說,民國有三個半軍事家,蔣老先生您排在第一位。”
“喔?哪三個半軍事家?”
“嘿嘿,那都是小報上胡說八道。其實在我看來,只有您才是戰略家。”
秦笛一面說著話,一邊從腦子里抽取關于蔣百里的記載。
蔣百里,名方震,字百里,1882年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他的祖父蔣光煦是藏書家,建“別下齋”藏一座,貯書10萬冊。他的父親蔣學烺,因生下來缺左臂,蔣光煦不喜歡他,送他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長大還俗學醫,懸壺濟世,娶浙江海鹽秀才、名醫楊笛舟的獨生女楊鎮和為妻。她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成為蔣百里的啟蒙老師。
蔣百里13歲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遺產,家庭生活困苦。
其時蔣百里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
喜歡讀書的蔣百里經常溜到書房里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對他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讀書,不收‘束脩’(按當時的習俗,未做詩文的學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開筆的8元至12元)。”
1898年,16歲的蔣百里考中秀才。
1901年,方縣令、林知府、陳監院3人共同出資,送蔣百里東渡日本留學。1905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第三期畢業班畢業,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劍帶走。此后,蔣百里又留學德國。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33年赴日考察,認為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擬定多種國防計劃.呼吁國民政府備戰。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
他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他親自去西部地區考察,認為重慶、昆明這些三線地區乃是抗戰的大后方,他編著的《國防論》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隊的戰略指導依據。在這部千鈞之作的扉頁上,他寫下了這樣的字句:“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蔣百里斷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他的論述跟《論持久戰》有相合之處,但是《國防論》出版于1937年,比《論持久戰》早了一年。
所以,要說民國最偉大的戰略家,這位蔣老先生必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