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爆發了第一次長沙戰役。
日本為達到對國民政府誘降和軍事打擊,集中12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作戰目標是“在最短期間內,捕捉敵第9戰區主力部隊,并將其殲滅”。
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他以所謂“天爐戰法”,依湖南的地勢,左倚洞庭湖,右憑幕阜山,以其間新墻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這四條河做為遲滯日軍的依據,將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力消除。**以且戰且退做法在四河與幕阜山間游移,攻擊然后后撤躲藏,將日軍拖入四河之中,最后再以長沙城中主力與外圍藏在山林中的部隊合圍深入四河中的日軍。
長沙會戰先后打了三次,中**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余人。
一次次的拉鋸戰,大大消耗了日軍力量,使得日軍沒辦法繼續占領更多的中國領土。
顧如虎參加了這次戰斗,他沒有遵照秦笛的指令,依舊身先士卒猛打猛沖,結果身上多了三十處槍傷,大大影響了他的修為,耗費了不少的靈氣,幾乎斷絕了仙路!
戰后,他也沒再升官,依然是中將師長。
到了師長這個層次,如果上面沒有人提攜,再想升職就比較難了。
顧如虎并非出自黃埔軍校,他是川軍,算不得清先生的嫡系。
再者說,大兵團作戰,主要靠運籌帷幄,個人之勇武用處太大。
1939年秋天,日本的“名將之花“,陸軍中將阿部規秀,率陸軍精銳獨立混成旅,于河北淶源作戰。他的臨時指揮部,被九州軍的一支部隊發現了。
當時負責迎頭阻擊任務的九州軍團長陳正湘接到偵察兵報告,發現位于黃土嶺與上莊子之間,一個名叫“教場”的小村莊了,設有日軍的臨時指揮所。
他隨即命令配屬的分區炮兵營迫擊炮連,對準目標轟擊。
4發炮彈均在目標點爆炸。從望遠鏡里觀察,小山包上的敵人拖著死尸和傷員滾下山去了,院子里的敵人跑進跑出,異常慌亂。接著,炮兵連又向小院北邊的山溝打了幾發炮彈,以轟擊在死角下隱蔽的敵人。
當時被敵人關在院子東邊小屋里的一些群眾,親眼看到炮彈在獨立小院屋前爆炸,日軍指揮官被炸倒了,連那條狼狗也炸裂了肚子,可是卻沒有一塊彈片飛到小屋子里來!這些人暗中驚奇:九州軍的炮可真神啊!后來才知道:日軍阿部中將就在這次炮擊下斃命了。
這一壯舉是由當時年僅18歲的李二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