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同的妻子是中國人,名叫“羅迦陵”。
1902年春,羅迦陵去金山燒香,不期而遇烏目山僧。羅慕其名,遂聘山僧設計哈同花園。烏目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進行布局,從1902年起逐步將哈同花園擴建,到1910年全部竣工,耗時8年,轟動魔都,被稱為“海上大觀園”、“海上迷宮”。
當時馮國璋(1857-1919)是中華民國大總統,民國六年9月,曾發給哈同一枚“四等嘉禾章”。徐世昌(1855-1939)任大總統期間,又給哈同頒發過一枚“三等文虎章”、二枚“二等嘉禾章”。
民國時期的一批遺老,如岑春煊、黎元洪、章太炎、章士釗、齊燮元等政客、名流,均曾來過哈同花園觀光。
哈同夫婦識字不多,但還算附庸風雅,“尊師重教”。哈同花園里,曾辦過華嚴大學,也辦過倉圣明智大學,招收不少貧家子弟免費入學,不少文人學者如羅振玉、王國維和康有為等都在此治學任教。
1931年6月19日,哈同去世,留下價值1.72億銀元的巨額遺產,其中包括地產460畝,房屋1300幢以及價值百萬英鎊的珍奇珠寶。哈同夫婦無子嗣,但有養子女數十名,外籍養子女從哈同姓,中國籍養子女從羅姓。
1941年10月3日,羅迦陵去世。
哈同和羅迦陵夫婦,一個信猶太教,一個信佛教,一個對外,一個主內,恩愛一場,也算白頭到老。
隨后,正在眾多養子女在法院纏斗之際,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租界,哈同花園的財產被日軍接管。園內所藏金銀財寶,被日寇洗劫一空。
此后不到兩年,哈同花園著了一場大火,樓閣館舍付之一炬,小橋流水蕩然無存。
秦笛并沒有插手這件事,因為日軍進租界的時候,他正忙著搶銀行呢!他也不屑于去搶私人資本家的財產。
等到這次從桐柏洞天返回,聽說哈通花園失火,他不由得發出感嘆:“哈同夫婦投機鉆營一輩子,享受完榮華富貴,到最后還剩下什么呢?落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人生苦短,何苦來哉……塵沙聚會偶然成,蝶亂蜂忙無限情,同是劫灰過往客,枉從得失計輸贏……”
日本人進魔都后,受災的不單是哈同花園,所有在滬的英、美、荷等國僑民,都被關進了集中營,德國、奧地利的國民則被限于提籃橋一帶,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區域范圍內。
于此同時,日軍大肆搜捕抵抗勢力,不管是中統、軍統還是大赤黨,只要是不服從管教的人,捉住以后,格殺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