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木寺位于日喀則白土山,寺廟始建于公元1073年,吐蕃貴族發現山南有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木寺,逐漸形成薩木派。薩木寺用象征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征觀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征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涂抹寺墻,因此俗稱“花教”。
距離寺廟還有數十里,晏雪的心里便開始忐忑不安。
秦笛不緊不慢的往前走,不一會兒的功夫,看到了白土山。
白土山不算太高,此時乃是金秋十月,山上還覆蓋著綠草。
半山腰有個天葬臺,山頂布滿了經幡,烏云壓頂。
此時正值午后,有錢人家用用馬馱或者人背,將裹了白布的尸體送過來。
一個身穿麻布的天葬師,用隨身攜帶的牛糞生火,火燃著后敷上糌粑,青煙裊裊,直上云天,以引誘鷹鷲盤旋于天葬臺的上空。
天葬開始后,天葬師打開裹尸包,將尸體臉朝下置于天葬臺上,頭部用哈達固定在柱子上。
然后,天葬師揮動長刀,第一刀落在背上,先豎三刀,后橫三刀,接著肢解四肢,取出內臟,割成小塊。
接著,天葬師就向四周圍成一圈的禿鷲示意,讓開中心位置,禿鷲們迫不及待撲向尸體。巨大的禿鷲可以一口吞下肉塊,但柔韌的腸子就要互相拉扯了。
晏雪的目光很敏銳,隔著十里就能看見那副殘酷的景象,她心里感到難受,于是轉過頭去不愿再看。
秦笛低聲說道:“藏傳佛教認為,人死后,靈魂離開**進入新的輪回,尸體就成了無用的皮囊,死后將尸體喂鷹鷲,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布施”是信徒的標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經中就有“舍身飼虎”的故事。”
晏雪只是搖頭,沒有說話。
保持沉默的,還有站在山下的死者的親屬,靜靜地看著親人血肉模糊,很快被禿鷲吞食,隨著鷹鷲漸漸地消失,離開生養的土地,步入天路。
天葬師再把余下的骨頭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團團,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再扔給鷹鷲,禿鷲吃飽飛走后,較小的烏鴉會再過來收拾殘局,直到沒有一點遺漏。
距離天葬臺不遠,還有一個寂靜塔,存放了許多頭骨,布置成一個穹頂,供人們緬懷。
那些頭骨是天葬后,收集存放在天葬臺的寂靜塔內的。
死者的頭發圍成了巨大的轉經筒,隨風轉動,那是靈魂在唱誦。
兩人繼續朝前走,漸漸來到山腳下,看見寺廟的后面,有一個七尺高臺,上面站著兩個和尚,一老一少,那所謂的老,看相貌有五十多歲,然而頭發半白,胡須也白了一半;而那位少年才剛剛十幾歲,赫然乃是小和尚海安。
海安頭戴彩色冠,足蹬豬鼻鞋,身上穿著紅黃相間的僧袍,正跟著老和尚念經。
高臺的下面,還有近百位和尚,一起念經超脫死者。
不遠處,則聚集了一些觀眾,有的雙手合十,有的跪在地上。
晏雪的眼睛盯緊了那位老和尚,看面目感到有些親切,然而他怎么顯出老態了呢?按理說作為修真人,相貌應該看著年輕才對。
過了好大一會兒,這群和尚念經完畢。
老和尚擺手讓眾僧散去,然后走下高臺,來到晏雪的跟前,道:“我近日念經,只感到氣血浮動,心氣不寧,沒想到你萬里迢迢,來這里看我。這里不是說話的地方,你跟我走一段路,我跟你說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