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么可能呢?除非你能引來大量的淡水,滲透到地下去,才會發生這種狀況。”
“我準備開發古樓蘭,先用羅布泊的西北角,作為淡水湖。但是日久天長,淡水湖可能越來越大,最終占據整個羅布泊,那樣你們鉀鹽廠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如果發生這種事,我們也沒有辦法,需要上報國家……”
“羅布泊有了淡水,意味著整個大沙漠都有了生機,比你們這一家鉀肥廠存在的意義更大。”
“你說的倒是輕巧,沒有了鉀肥廠,只能從國外進口鉀肥,你知道要花多少錢?”
“我只是來通知你們提早想辦法。改造羅布泊需要時間,我先去筑一條堤壩,圍起一片湖區……”
雙方不歡而散,沒有達成任何的協議。
錢澧童和羅平并沒有將秦笛說的話放在心上。
在他們看來,要想讓羅布泊復原,其中的難度很大,恐怕只是大富豪白日做夢罷了。
早期羅布泊接受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各方眾多河流的來水,因而它的水域很廣闊。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見到的羅布泊(當時稱蒲昌海)還是縱橫三百里,湖水豐盈,水草茂盛的超級大湖。這時的湖水覆蓋了包括3個洼地的整個湖盆。西域36國之一的樓蘭國,曾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貿易驛站。
兩晉時期,其主要水源塔里木河改道向南,羅布泊同時又失去孔雀河的水源,湖水逐漸干涸,湖面縮小,大片湖底裸露,成為茫茫一片鹽堿灘和沼澤地。樓蘭古城被無聲無息地遺棄在沙漠之中,成為一片廢墟,時間大約在公元330年前后。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經過對新疆地區進行測繪而完成的乾隆《皇輿全圖》上,可以看出塔里木河又已向北改道,其下游匯合了開都河經孔雀河注入羅布泊,羅布泊水體又北移,回到樓蘭古城附近的老地方。
清光緒初年(1875年),新疆巡撫派員探查古道時,發現羅布泊的主體“黑泥海子”又南移至喀喇苦順中心。這是由于塔里木河及其支流為沙丘所阻,改道向南注入臺特馬湖,羅布泊水體再一次南移。古樓蘭附近又沒水了!
1921年沙雅縣一財主為興建草場,在尉犁縣窮買里村塔里木河上筑壩,使得河水改道涌入孔雀河,致使孔雀河在鐵門觀突破河岸,又回到古河床,重新注入羅布洼地,羅布泊又一次故地重現,形成了現代史上的羅布泊。1942年,其湖水面積有2520平方千米。
1952年尉犁縣在塔里木河中游筑壩,塔里木河重又向南改道,終點改在臺特馬湖,只有孔雀河仍然注入羅布泊。后來因人們在孔雀河上、中游發展農墾,用水量大增,使下游入湖水量銳減,致使羅布泊湖面逐漸縮小。
1959年前后,塔里木河曾多次洪水泛濫,突破臺特馬湖區,在羅布洼地又一次出現面積極大而水深極淺的大湖。當時中科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在此考察時,羅布泊還是煙波浩渺一片,考察隊員們曾乘橡皮船到達了北部湖區。
20世紀6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下游修筑了幾座水庫,孔雀河上游先后建筑了6座大壩,羅布洼地來水完全斷絕,羅布泊湖面逐漸縮小,于1964年徹底干涸。廣袤無垠的羅布泊終于在整個湖盆消失,塔里木河流人大西海子水庫就“畫上了句號”。
總而言之,羅布泊不是一直沒有水,如果國家做好整體規劃,上游節約用水,拆除一系列堤壩,還是可以注入湖水的。但因為新疆整體氣候干旱,水量不足,捉襟見肘,所以羅布泊很難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