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笑問:“我想請教先生,下棋能成為修煉的方式嗎?”
秦笛點點頭:“可以。域外有棋仙,棋盤之上,潛藏著大道。”
譚笑深深的鞠躬:“求先生指點一二,晚輩感激不盡。”
秦笛微微一笑,道:“你把《圍棋幽明錄》看明白了嗎?”
“晚輩看不太明白,只能看懂一些皮毛。”
秦笛摸出一本小冊子,道:“這是我最近編纂的《棋仙筑基》。你拿去好好看看,如果運氣好,或許能走上修真路,如果有一天,你能完成筑基的話,可以來春秋宮,成為內門弟子。”
譚笑接過小冊子,心里“砰砰”的跳,很是激動的說道:“多謝先生賜法。”
他已經48歲了,原以為此生過了大半,沒想到忽然有了轉機,怎么能不激動呢?
他對著秦笛連連鞠躬,然后返回上京,閉關研究《棋仙筑基》。
與此同時,28位破解了7步珍瓏的人,先后來到昆侖山。
他們經過測試,其中有2人成了外門弟子,7人成了雜役弟子,其余的人獲贈一包靈谷回家了。
那兩位走對十步的年輕人,一個叫顧鯤,是顧水如的第五代孫;另一個叫王珩,據說是圍棋高手王積薪的后人。
秦笛覺得有些詫異,王積薪是唐代的圍棋高手,就算他有靈根,又怎能延續到幾十代之后呢?
然而天道莫測,很多東西都無法推敲。
這兩人都有不錯的圍棋基礎,差不多有職業入段的水平。
秦笛將《棋仙筑基》傳授給他們,允許他們每年過來請教一次。。
《棋仙筑基》這本小冊子,也同樣給了那5位雜役弟子,但是他們就很難見到秦笛了。
三年以后,譚笑出關,開始在棋院招收弟子。但因為他自身實力有限,所以就算有不錯的弟子,也會轉投春秋宮。
譚笑雖然不在意,但是棋院院長很在意,因為這時候,棋院已經申請成立宗門了。如果高手留不下來,棋院還怎么經營下去?
在隨后的“宗門協商大會”中,棋院院長提出“限制弟子轉會”的建議。
這個建議得到了很多宗門的支持,因為大家都不想讓辛苦培養的弟子轉投他派。
針對這個問題,很多門主討論研究之后,形成了具體的條例。
比如說,入門五年內可以轉會,超過五年不允許轉會;外門弟子可以轉會,內門弟子不允許轉會;某些希望渺茫的宗門,應當允許弟子轉會,排名前列的宗門限制轉會;如果真想改換門庭,需要繳納高昂的轉會費……
不管怎么樣,這些東西對于春秋宮而言,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強者恒強,那是很自然的事。